本报记者 刘萌
“要突出科技型企业培育,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任务。国家高新区要成为科技型企业的栖息地。”7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介绍《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时表示。
徐南平表示,高新区在体制机制上的探索是其最大的贡献之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从经济角度来说,2019年国家高新区的GDP占全国GDP的12.3%,税收大概占11.8%,成为国家整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高新区内涵中包括了两个关键字,即“高”和“新”。其中,“高”指高端、高水平的技术,往往伴随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新”则是指创新,既包括技术的创新,又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因此,高新区可以视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组织与科研机构的集聚区,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扮演着“增长极+试验田”的关键角色,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完善发展创新体系和提升创新能力、拉动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在上述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到2019年底,全国的高新区聚集了8.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到了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35.9%,可以看出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作用。大概有5.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聚集于国家高新区,占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33.6%。在这些科技型企业之中,走出了一大批的科技型领军企业。
“同时,人才在国家高新区高度集聚。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约为2213万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约为822人/年,即1万人中有800多位研发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徐南平表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家高新区具有孵化功能、示范功能、开放功能、辐射功能、集聚功能等多种功能,它所带来的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是使其能够成为科技型企业栖息地的重要因素。其中集聚效应是其他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主要包括要素集聚、人才集聚、创新集聚、生产力促进效应等多个维度。此外,在一些地区,国家高新区对科技型企业还给予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环境下科技型企业间相互影响加大,增加了技术转移机会,并使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
徐南平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高新区也表现出逆势增长势头,凭借科技创新能力,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今年5月份,国家高新区两个主要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营业收入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工业增产值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编辑 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