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王新合换上了一套新的工作服,这是他去南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机械组装工作的第一天。由此,这个东莞市厚街镇一家运动用品企业的电焊工,成为了“共享员工”中的一员。
今年2月,东莞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企业用工余缺调剂指引,组建“共享员工”法律服务专员和就业服务专员两支队伍,开发上线“共享员工信息平台”。截至目前,共计288家企业开展了“共享员工”对接,累计牵线“共享员工”1.3万人。
三方共赢的用工模式
“我当时第一个报名共享员工,要抓住这个机会!”皮肤黝黑的王新合笑着对记者说。
今年48岁的王新合是河南人,今年春节,他和妻子、孙子一起留在了东莞过年。王新合原本所在的企业是纯外贸企业,市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企业订单量锐减。
“没有订单的话,焊工再有技术也没用,我年龄大了又不好重新找工作,因此有共享员工政策之后,公司直接对口进行合作,我就能继续工作了。”王新合说,在新的就业企业里他拿着与此前相当的薪资,工作时长也相似。
虽然两家企业的两个工种不一样,但王新合说对于新工作,他并不担心:“我以前是做后勤工作的,啥都会做,我比较擅长的是焊工,但其他组装工作我也会。”
南兴装备今年先后尝试了“共享员工”和劳务派遣临时工这两种方式,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刘女士表示更倾向于前者。“借用的这批员工都具备基本的生产操作能力,通过岗前培训,适应度和稳定性比较高,能快速融入工作,缓解了公司紧急用工的需求,也节省了招聘成本和员工流动成本。另外,劳务派遣临时工只能填补辅助性岗位,没什么技术含量。”
同样尝试使用“共享员工”的,还有富利凯医疗用品(东莞)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生产一次性使用鼻氧管、一次性使用输氧面罩等医疗产品,疫情期间订单量激增,然而工人多数来自广东省外,无法到岗上班,2月开工第一天用工缺口就达500人。
3月初,富利凯的人事部门了解到当地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富余劳动力,便立刻联系对方,双方迅速达成合作意向。
“我们一共借用了107名共享员工,补上了20%的用工缺口,而且人员稳定性非常强,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富利凯的人力资源行政经理王女士告诉第一财经,两家企业无菌生产车间的工作环境和员工年龄结构都非常相似,达到80%~90%的匹配度。目前,仍有49名“共享员工”在富利凯工作。
这样的用工模式也得到了借出企业的认可。一家运动器材生产企业的招聘主管沈女士表示,企业本身存在季节性用工问题,加上受疫情影响,出现富余劳动力,“共享员工”不仅能节约用工成本,还能体现员工关怀,让员工能继续正常工作。
东莞没有发生一起因“共享员工”而导致的纠纷争议
共享员工,听起来是个好主意,可要做好也并不简单,那么东莞是怎么推行实施的?法律层面如何护航?怎么减少或避免相关的劳资纠纷?
对此,东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梅华山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2月出台政策时有个相当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为企业拟定员工三方借用协议。
“我们从劳动关系、工资关系、社保关系等各种有可能发生劳动争议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预判,甚至充分考虑了企业与企业之间有可能发生的民事和经济纠纷。根据现有的法律,我们起草了员工借用三方协议的范本,供企业和员工参考使用。”梅华山说。
“做成一名共享员工,就等于解决一个因为裁员或停工停产引发的集体劳动争议的隐患。”梅华山说这种举措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而言非常重要。据了解,从2月实施“共享员工” 互助调剂模式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共享员工”而导致的纠纷争议。
富利凯的人力资源行政经理王女士也非常认可人社局提供的三方协议范本,她表示从借用“共享员工”起到现在,基本上没有碰到太大问题,如果碰到医疗意外事故等情况,协议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都约定得非常清楚,依照协议处理就可以了。
梅华山把东莞的“共享员工”政策概括为“321”:3种模式,包括企业间用工互助调剂、行业间用工调剂、非全日制兼职用工调剂;2个服务专员,全市各分局都分别配备一个就业服务专员和一个法律服务专员;1个平台为“共享员工信息平台”。
其中,企业间用工互助调剂模式主要针对非技术类岗位用工短缺;行业间用工调剂模式则主要针对技术类岗位用工短缺。这两种模式中,借用企业作为该段时间的暂时实际用工单位,只承担和代发借用员工借用期间的工资,被借用员工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仍保留在原企业。疫情结束后,被借用员工原则上应返回原来的企业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
对于业务量较少的已复工企业,与已复工的缺工企业之间,可采用非全日制兼职用工调剂模式。员工工资由两个企业各自发放,兼职员工与原企业保留传统劳动关系和社保关系,与借用企业建立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关系和参加工伤保险。原企业生产完全恢复正常后,兼职员工原则上应返回原企业依法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
在实践中,东莞人社局相关部门根据企业的反馈与需求改进完善服务措施,其中,线上“共享员工信息平台”就很好解决了岗位精准匹配的问题。一开始,供需双方企业互不认识,无法得知对方需求。因此,东莞人社局开发了“共享员工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在平台上登记,借用企业公开发布岗位需求,借出企业匿名发布,由人社局的就业服务专员根据信息牵线搭桥,实现精准匹配。
应对疫情之外,或将缓解季节性用工
“我们季节性用工问题比较突出,每年4~6月是淡季,一般有约10%的劳动力富余,涉及300名员工。”一个运动器材生产企业的招聘主管沈女士说。
多年来,东莞不少加工型企业的季节性用工问题非常突出。梅华山说:“很多企业在淡季出现订单锐减,在停工停产、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还需要负担如此重的人力资源成本,对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另外,员工的收入减少也埋下了劳资纠纷的隐患。”
对于季节性用工特点明显的企业,除了用工成本与劳资纠纷方面的问题外,企业在长远的生产经营上也面临两难困境。梅华山表示,企业员工多数是熟手技工,如果采取裁员措施,等旺季时再重新招人,企业不一定能招到合适员工,况且新人还需要花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培训。
“我们一直以来都很想解决季节性用工问题,希望在淡季时能让我们的员工正常工作,拿到与平时相当的薪资。早在七八年前,我们就跟当地一家毛绒玩具生产企业商量是否能一起合作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法达成共识。”沈女士说,今年在东莞人社局出台了“共享员工”相关方案后,以前的想法终于落地了。
3月底,沈女士所在的运动器材生产企业与该毛绒玩具生产企业达成合作,一共借出了250名“共享员工”。
“共享员工”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模式,若要长期推广,也要考虑如何解决借出企业可能面临的人员流失问题。梅华山表示,有部分企业本来就与员工签订了竞业限制,而针对没有事先签订这类限制的企业,为了避免员工一去不回,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政府会协助双方在借用协议中做出明确规定,从而降低借出企业人员流失的风险。
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珠三角地区用工成本急速上升,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想招到合适员工正越来越困难。
王女士有点无奈地说:“现在能招到合适的普工越来越难,尤其是每年10月到春节前的这两三个月。这段时间我们上街去发个传单,街上的招聘人员比应聘者都多。”因此,她表示以后肯定还会继续尝试“共享员工”的用工模式,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也解决用工紧缺问题。
除了借出和借用企业,部分员工对新用工模式也颇为积极。王新合表示,如果有机会,以后还会继续申请做“共享员工”, 一方面,能够学习新技能;另一方面,在工厂季节性效益不好的时期,依然能正常工作,养家糊口。
“我们实施的共享员工并不仅仅是针对疫情的临时性措施,长远来说还希望能解决企业的季节性用工问题。”梅华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