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萌
7月10日,央行发布今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099亿元。
信贷方面,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1474亿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6月份社融和信贷数据基本匹配了前期的政策信号。“宽货币+宽信用”的政策在3、4、5月抗疫期间集中加码,二季度宽货币政策逐渐退出,但宽信用、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等群体的信贷支持政策力度并未减小。新增社融中信贷占更大比例,以及4、5月新增信贷也同比多增这两个事实,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政策方向。
“社会融资规模以及信贷等数据实际上反映的是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新增越多,说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越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企业融资需求旺盛,需要增加发债以应对流动性问题,因而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同时需求需要供给支撑,这也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二是政府债券发行快速扩张,这也与实现“六稳”“六保”目标有关。
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数据的大幅增长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体现在哪些方面?盘和林表示,一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加大,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大幅增长,这说明给实体经济提供的直接融资大量增多,有效的改善了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政府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在加大,推动政府债券融资大幅增加,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增长1.33万亿元。总而言之,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明显提升。
“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形势下,下阶段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力度,防止资金空转套利,真正将资金用于所需领域。”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切实发挥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大力度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
陶金表示,今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反复,国内外经济恢复一直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也肯定会导致货币政策力度的变化,未来这种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未来货币政策仍然有必要及时进行对冲和持续给予实体经济宽信用。因此,未来新增社融、尤其是信贷规模仍然是可期的。
(编辑 张明富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