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炜: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企业是居民就业的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国常会多次提及“保市场主体”,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金融活水不断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
本报记者 刘萌
7月8日,国常会确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措施。既立足当前,围绕保上亿市场主体,落实好已部署的财政、社保、金融等规模性纾困政策,又着眼长远,用改革的办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我国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召开的24次国常会中,有18次重点“关照”中小微企业这一庞大群体。
其中,1月3日召开的2020年首次国常会中,首个议题是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在推进改革创新方面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月5日,春节后的首次国常会要求,用好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银行向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的重点企业包括小微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2月份和3月份,共有8次国常会定向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一庞大群体“供氧”。
在7月1日召开的国常会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会议还通过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草案)》。
中南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小企业渗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中坚力量。但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又是相对脆弱的存在,尤其是年初发生的疫情,给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很大冲击。今年以来,国常会数次聚焦中小企业,一是出台各项政策助推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包括减税降费、加大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措施;二是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三是持续改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改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谈到国常会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指向和落地进展,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常会部署政策主要在减税降费、金融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其中,减税降费方面,中央正加大力度督查各地执行,严防变相增加企业税费压力。金融政策方面,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超过1.8万亿元,部署4000亿元购买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也在加速进行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目前企业开办等行政手续的便利程度已明显改善。
盘和林表示,在一系列减税降费、纾困解难等优惠政策推动下,一方面,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改善比较明显,复工复产状况良好,经营成本明显降低,资金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也在加快,在国家政策扶持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带动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良好,参与度在上升。
“要加快政策落实,一方面要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精准施策,也就是说政策要更加务实、更加细致具体、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盘和林表示,未来除了继续改善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扩大优惠范围,还要推动构建智能化平台,推进产业数字化等,帮助中小企业拥抱互联网,推进数字化转型。
陶金认为,为企业减负的政策在贯彻落实时应实现制度化和透明化,并最大程度地量化每项具体政策措施,建立系统的政策评估框架,定期对政策进行回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