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防控手段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复制、推广的深远意义。
在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建立智慧高效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方面时,上海市副市长宗明表示,“要依托全市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多数据、全方位、广覆盖的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
宗明表示,通过这样的系统和平台,来增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能力,即实现当前态势全面感知、医疗卫生资源统筹调度、重大信息统一发布、关键指令实时下达、多级组织协同联动、发展趋势智能预判等六大能力。长远来说,对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实现提前预警、精准指挥?
在处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怎样实现提前预警、并精准指挥?这还需要一套被实践证明有效、可行的技术路径。
上海最新出台的《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中提到,要“依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形成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行为、物流等应用场景特征分析和疫情追踪,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提升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前瞻性、精准性。”
在此次疫情期间,以随申码、来沪人员健康信息登记、心理咨询服务、实时疫情通报、发热门诊一键查询等人们常用的“热门”功能软件为例,它们都是基于健康云APP下的“上海新冠肺炎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作为信息与技术支撑。
基于上述经验,下阶段将如何持续赋能公共卫生应急预警系统?该平台的开发企业万达信息董事、高级副总裁姜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后续我们将继续建设、强化和夯实类似发热病人监测这一类监测系统。当然,监测的范围会根据疫情监测的需要不断扩大。”
“未来在疾控领域,相关的公共卫生事前监测系统将逐步通过市区两级平台渗透到医院的医疗相关系统中去,以此形成信息和情报的实时互动。”姜锋补充。
那么,应该用怎样的工具、系统来匹配《意见》中提到的公共卫生安全场景?
姜锋告诉记者,“未来必然会利用更多的物联网设备、5G网络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监测广度、实时性方面建设更多的系统,以此提高对疫情的提前发现。上海健康云作为上海地区面向老百姓唯一的健康服务入口,必然会在疫情监测信息发布、疫情处置过程中面向C端的信息填报、相关医疗救治线上服务等方面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需向纵深布局
在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中,《意见》提到要“加快智慧卫监、疫苗药品追溯监管、互联网医疗救治管理等平台建设;加快5G、区块链等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智慧卫监需要两个要素来实现。第一是将各类信息及时、准确地从各部门收集汇总起来,这是作出指挥与决策的前提;第二是要基于跨部门的充分协调,包括公共卫生部门、医疗机构、交通运输、物资储备、医保等方面。”公共卫生政策专家、上海创奇健康研究院创始人蔡江南告诉记者。
未来5年内要在上述领域有所突破,相关信息化建设主体应怎样实施?
姜锋表示:“上海市、区两级的绝大部分公共卫生相关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均为万达信息承建,在免疫和疫苗追溯领域参与部分平台和社区终端市场,首批互联网医院中万达信息也建有2家。现阶段,我们正在将力量下沉,并大规模部署互联网社区。”
5G、大数据领域会有哪些应用?姜锋告诉记者,“我们前期已经在保险业务开放上与上海市保交所有合作,后续随着政策开放力度的加大,万达信息将继续强化大数据和AI平台的建设,以及大量业务模型的提供,为后续数据开放做好算力、算法和安全保障。”
对此,《意见》规定要“推动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生物安全重大科技计划,加快公共卫生领域临床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
那么,各类科技型企业如何参与?蔡江南认为,相关信息建设、大数据系统、检验检测等都是科技应用重点领域。同时,决策者则要全面掌握企业信息,知道有哪些企业拥有公共卫生应急方面的技术和创新力量,在战时才能调动起来;而平常的科研、投资领域也均要有所布局和准备。
此外,在应急医疗医疗保障,姜锋表示,“长三角跨省医保支付,已经从最早的住院,扩大到门诊,后续除了覆盖城市范围逐步扩大到全覆盖之外,在覆盖业务上肯定会扩大到线上就诊,即支持长三角互联网医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