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千方百计保就业,多位专家建议,要把创造就业机会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补短板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把失业保障的“保险网”织得更严密一些。
6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8期)于线上举行。
论坛上发布的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建议,保就业政策要更加精准,并与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政策的综合效果。大力发展灵活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精准推进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特别是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两大群体,从多个维度扩岗、稳岗。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置于“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之首,密切关注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援企稳岗,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当前,生产需求持续好转,为就业规模扩张、就业保持稳定奠定了基础。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连续2个月增长,服务业生产由降转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降幅和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降幅均连续收窄。
员工复岗情况持续好转也保障了就业稳定。国家统计局快速调查显示,5月底6月初,员工复岗率超过80%的规模以上企业比重比上次调查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服务业企业比重分别提高0.6、1.7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表示,我国存在大量的农民工群体,本次疫情对农民工的就业影响较大,然而农民工群体在失业统计时很难被计入统计数据中。另外,除了失业率数据,更要关注收入水平。疫情对老百姓实际的生活水平或收入的影响较大。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01万,比去年同期减少26万,比上季度减少27万,同比降幅达到11.45%。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丁守海分析,失业保险的制度设计还有待更加完善。一方面是失业保险的瞄准精度不够,以2.9亿农民工和7800万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为代表的高失业风险人员,还较少被失业保险所覆盖。另一方面,失业保险的领取条件相对严苛。
今年以来,国家把保就业放在“六保”任务之首,要求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保就业,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从中央到地方按照就业优先政策的思路,接连出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确保重点企业用工、稳定劳动关系、做好人力资源服务有关工作、加强对重点群体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找准了稳就业的着力点。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要关注游戏产业、电竞产业、直播行业等新兴业态,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解决就业的结构性问题,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还要将投资与就业挂钩,在整个经济投资中,引入就业效果的评估。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实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三点入手:一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民生产业,并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二是把失业保障的“保险网”织得更加严密一些,这需要失业保险、失业救济以及失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的人群,特别是农民工。三是新型城镇化也可以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要把创造就业机会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补短板等方面的东西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