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商投资沃土成为热土,给负面清单“减负”是个好办法!
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稳外贸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出更多扩大开放的举措,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国际合作,在不断深化制造业开放的同时,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开放,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让中国成为更多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与持续推进的稳外贸、稳外资相呼应的是,我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减负”。日前,发改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下称“全国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下称“自贸区负面清单”)。随着这两个“负面清单”7月23日起正式施行,全国负面清单条目缩减至33项,自贸区负面清单条目缩减至30项。
对于制定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考虑,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总的方向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扩大外资市场准入,二是推进制度型开放,三是负面清单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四是发挥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五是在扩大开放的同时维护国家安全。
证事听君梳理“负面清单”的“减负”历程显示,2017年6月份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首次提出全国范围内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截至目前,全国负面清单已经连续三年进行修订,限制措施由最初的63项逐步压缩至48项、40项,直至目前的33项,三年的“减负”幅度达47.6%。
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压减幅度则更大。2013年9月份,自贸区第一份负面清单因上海自贸区设立而出台,设立之初为190项,2014年缩减至139项。2015年,在自贸区扩容到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之际,减至122项。2017版自贸区负面清单减至95项,并覆盖当时的11个自贸试验区。2018年自贸区负面清单减至45项,2019年进一步压减至37项。今年自贸区负面清单压缩至30项,较2013年减少160项,压减幅度达84.2%。
据前述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扩大开放,提振了外商投资信心。2017年至2019年,在全球跨国投资连续下滑的背景下,我国吸引外资分别达1363亿美元、1383亿美元、141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稳中有增、稳中提质。
从今年负面清单的主要变化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进程,二是放宽制造业、农业准入,三是继续在自贸试验区进行开放试点。在全国开放措施基础上,自贸试验区继续先行先试。
专家Q&A
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减负”历程中,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
副部长刘向东
从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来,我国不断压缩负面清单目录,凸显我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决心,从减负过程中看,其突出的特点逐步从试点试验区到全国推广,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从优先放宽竞争领域向涉及到国计民生行业扩大,从事前防控风险为主转向提高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
执行院长盘和林
从区域层面看,负面清单的减负历程中,自贸区的开放程度远大于全国,一方面显示了国家对外开放的态度和对外开放的执行力,另一方面表明了国家对自贸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外资入华道路不断放宽。从行业来看,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有所放开,其中,金融领域、交通领域、基础设施领域,农业、冶炼、核原料等产业对外资投资门槛都有所放宽。
压减负面清单对我国营商环境及经济发展有哪些意义?未来可进一步开放的产业和领域有哪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
副部长刘向东
压减负面清单是对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外商投资法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稳定外商企业的预期和在华投资信心,因此对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可以开放的行业主要是服务业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开放也将会提上日程,特别是借鉴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探索还会在更多服务业领域获得压力测试后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
执行院长盘和林
压减负面清单,有利于鼓励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外资的进入一方面有利于加快企业的复工复产,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对于全球产业链的复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是项多赢的举措。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在保障国计民生的基础上,包括科技、体育、文化、能源、资源在内的很多领域都逐步可以实现“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