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成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也就是说,全球一流的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就会想到上海。全球机构投资者都能够方便地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在第12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发表演讲时如此表示。
在2008年次贷危机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设想尚未浮现。随着次贷危机发酵,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人民银行顺应需求,逐步放宽各个渠道下的跨境人民币政策,人民币跨境和国际使用快速增长,人民币实现经常项下可兑换,这也为2016年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后的几年,汇改加速,当前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动加剧,价格几乎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同时,随着金融开放进程提速,中国股、债被纳入国际重要指数,这也使得外资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第12届陆家嘴论坛期间,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就“人民币国际化展望”进行了深入讨论,此时的人民币实现了“引进来”,下一步要过渡到“走出去”,关键则是在宏观审慎的基础上加大资本账户开放,这方面上海的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将大有可为。
人民币国际化循序渐进
在过去的几年内,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展。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这从几个指标中便能体现——中国贸易融资现已超过日本,在全球占第三,贸易融资对货币使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人民币进入SDR货币篮子标志着人民币正式进入国际官方货币舞台的中心,成为了世界储备货币,到现在为止已有2176亿元的外汇储备在各国央行里;过去几年里,中国央行和全球39个国家的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已达3.47万亿人民币,人民币和其他货币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货币互换圈。
“作为海外投资者,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安联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Solmaz Altin表示,这几年境外资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入中国市场,政府不断拓展投资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渠道和规模,三大国际指数也已将A股纳入其中。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及首席执行官郭利博(Filippo Gori)称,人民币目前仍处在“出生”阶段,现在人民币在国际的交易中只占了2%左右。
“从货币使用率来讲,在全球交易中,各种货币的使用率美元是40%,欧元是15%,其次是英镑7%,日元3%,人民币现在不到2%。如果用储备货币作为衡量标准,美元占比61%,人民币占2%左右。”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学术委员会主席王江表示,如果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人民币国际化仍有非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外资不断加仓中国在岸资产。根据中国官方数据,外资占中国A股市场的比重为2%,占中国债券市场的比重为2.9%,外资银行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的比重为1.6%。
郭利博称,这些数字都意味着,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举例来说,自2020年2月28日起,以人民币计价的高流动性中国政府债券被纳入摩根大通旗舰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系列(GBI-EM),这将为更多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全新途径。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下一阶段,除了扩大外资在中国境内的占比,双向对等的开放同样重要,即人民币“走出去”会提速。
Solmaz Altin认为,中国在下一阶段可对人民币在海外的直接投资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进一步开放QDII、QDLP等相关资格和外汇额度的申请,此外监管也可采取更加可预期的审批方式,有助于像安联这样有长期规划的机构充分使用审批通过的额度。同时,中国拓展沪港通这样的互联互通机制,并可加强与新加坡这类国家间的国际金融合作,新加坡拥有完善严格的法律体系。
朱民认为,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方面的投资和贷款仍是以美元计价,后续可以考虑扩大在全球以人民币计价的对外投资。
与此同时,资本账户开放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也非常具有挑战性,仍应该积极推动。王江认为,目前一定范围内国内外资本的流进流出,风险是可控的。更具有挑战性的可能是国内资本怎么流出的问题。从老百姓角度来讲,他们希望把自己的资产在全球做配置,但如何防止资本外逃仍是考虑的选项。
朱民表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标准,在资本账户开放下有43项,中国已经在34项上放开了。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还在,如何将这一框架和资本账户开放管理结合,这是一个全世界性难题。在他看来,仍不能低估资本外流的风险,“从这次疫情观察,短短8周近1千亿美金流出新兴市场,远超2008年。我们不能低估跨境资本自由大幅度流动对于当地市场的影响。相比之下,人民币的汇率还是比较稳定的,但巴西、南非等国汇率贬值非常厉害。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平衡国内资本进出和监管的关系,尤其是当前各界对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
目前,谈及此话题的与业内人士都认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可以作为试验田。“上海需要打造自己的离岸金融中心,在一定的监管框架下允许资金自由流动,在这一方面临港新片区将大有可为。”路博迈中国CEO刘颂陆家嘴论坛期间对记者表示。
今年2月14日,《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发布并提出30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支持金融开放举措率先在上海落地,其中临港新片区的金融先行先试内容引发关注。
在刘颂看来,临港新片区可以作为上海的离岸金融中心,所有的国际资管中心都有自己的离岸金融中心,这也有助于将上海打造成真正的区域性资管中心。
“假如上海是亚太地区的资管中心,那么一家全球性资管公司,不只要投资A股,而是要将整个亚洲股票投资团队和其发行的产品都注册在上海,这一产品可能需要从韩国募资,并投向越南市场,这就需要所在注册地的资金能够自由流动,而非仅通过目前的QFII/QDII这类安排。因此,如果临港能在一定的监管框架内允许资金自由流动,则上海将有望真正成为区域性资管中心,对区内资金产生聚集效应。”刘颂说。
目前看来,人民币国际化仍在路上,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二者将共融成长。业界人士认为,人民币越来越国际化不仅将有利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一个更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将有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