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萌
6月18日,针对有市场消息称中融信托收到监管要求暂停融资类业务一事,中融信托进行了回应。
中融信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司并未收到任何要求暂停融资类业务的监管通知。目前公司业务按照既定战略部署和工作计划有序开展,包括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及时调整投资规模及策略,积极回归信托业务本源,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18日下午,有市场消息称,“截至18日中午未报备通过的融资类信托产品不准在继续开展,融资类业务全停了。”此消息一经发出,包括中融信托等在内的多家信托公司“躺枪”,甚至传出信托融资类业务一律叫停的声音,引起信托业内震动。
据此,《证券日报》记者联系了京沪等多地信托公司人士,均表示并未收到相关监管通知。
一位上海地区信托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来监管要求严格,公司业务正常进行,并未接到类似通知。
有北京地区信托公司知情人士称,公司并未接到监管通知,压降融资类业务本来也是行业发展趋势,暂时暂停业务或是个别信托公司应对的内部措施。
华中地区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也直言“公司未收到相关通知”。
整体看来,不排除个别信托公司融资类业务按下暂停键,但这并不是行业的普遍行为。
有业内人士称,信托融资类业务占比较高、资金规模大,监管不太可能对信托融资类业务“一刀切”,会引发行业流动性危机甚至是系统性风险。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从信托功能看,融资类信托余额为6.18万亿元,占比28.97%。
不过,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将成大趋势。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简永军表示,在利率持续下行、扩大直接融资占比和信托融资类业务监管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传统的融资类业务模式已无法支持信托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信托公司应该积极主动作为,转变融资类业务的发展模式,利用信托公司在客户经营、信托贷款、受托服务、投资管理和财富管理方面的优势,打通融资类业务的链条,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编辑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