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实验室发布的《金融科技白皮书(2020)》(下称《白皮书》)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1季度全球金融科技市场融资活跃度同比有所下降,但融资金额与融资数量环比2019年4季度均有所提升,预计未来融资活跃度将继续提升。
6月16日,在2020西湖论剑·网络安全线上峰会“金融安全与区块链论坛”上,之江实验室发布了《白皮书》,其中显示,中美仍是金融科技市场主要“吸金”国家。
2017年9月设立的之江实验室,是一家开放协同、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机构,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打造。
《白皮书》显示,2020年1~5月,全球金融科技融资事件共755起,分布在40个国家。其中,中国金融科技融资事件258起,占全球融资事件34.2%,排名全球第一。美国融资事件227起,占全球融资事件30.1%,排名第二。相比美国,中国金融科技融资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融资事件数同比下降5%。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仍为全球金融科技融资关注领域,三大业态融资事件占据全球金融科技融资事件70%。其中,大数据领域遥遥领先,共发生融资事件406起,占全球金融科技融资事件36.9%;人工智能领域排名第二,共发生融资事件210起,占全球金融科技融资事件19.1%;区块链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154起,占全球金融科技融资事件14%,位居第三。
而在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总金额1622亿元,融资数量2101次。2019年融资活跃度在第三季度达到巅峰,融资金额达771亿元,占全年融资总金额54.3%。
我国金融机构的技术投入近年来也增长迅猛,2018年金融科技关键技术领域资金投入约675.2亿元,预计到2022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34.7亿元。
银行业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其中,中国建设银行2019年金融科技投入176.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5%,居五大行之首。证券市场上,据已披露的2019年上市券商年报,27家A股上市券商中,22家公布了2019年度信息技术投入情况,累计投入规模近百亿元。保险领域,2019年我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约320亿元左右。预计2025年,保险行业科技投入将达到955亿元。
从区域来看,浙江大学AIF研究院的《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显示,当前全球金融科技城市格局已从2018年的 “7+23+N”发展为 “8+32+N”,也就是八大中心城市、32个区域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及数个潜力之城。
八大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旧金山(硅谷)、纽约、上海、伦敦、深圳、杭州、芝加哥。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在论坛上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产品服务会更加智能,业务场景融合会更为紧密,数据共享利用更加深入,在新技术的赋能下,金融科技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价值与动能。
浙江省是首批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应用试点省份,前期通过区块链技术为银行办理出口贸易融资提供服务。目前64家银行累计已为1386家企业办理出口贸易融资30亿美元,单证审核时间由原来的1~2天缩短至现在的近10分钟。
但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创新,也对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近年来,人民银行探索设计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充足发展空间,努力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2019年12月,北京先行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标志着我国构建金融科技监管框架迈出了关键一步。2020年4月,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等6市(区)也获批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稳妥推进试点,一方面,探索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努力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创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另一方面,探索应用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惠民利企,提供更精准化、数字化,有温度的金融科技服务。”殷兴山表示,金融科技在后疫情时代更有作为。
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分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网络化和金融智能化三个阶段。当前,先进企业正在从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从大数据技术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我国金融科技智能化趋势的四大关键领域为金融风控、精准营销、深度服务和金融监管。
“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统等AI 2.0关键理论与技术,将为未来金融业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推动金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潘云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