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岸边的安徽省阜南县,虽说过去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但“黄岗柳编”名声很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民间流传着“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的说法。
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庞道远介绍,当地有13万人从事柳编加工,通过发展柳编产业已带动1.5万贫困人口脱贫。如今,全县有四五十家柳编企业,带动20多万人就业。
像阜南县这种“非遗+扶贫”的模式,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在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中,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将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改善民生,带动了地方优化发展。
世界遗产云南哈尼梯田景区演职人员在表演。摄影/章轲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人也表示,非遗门类众多,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特别是以传统工艺类非遗为主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消费的趋势和潮流。
国家林草局介绍,各遗产地通过开展适当的旅游展示活动,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土特产加工、手工艺制作等相关产业发展。2018年,各遗产地为地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143.75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246.2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人数的9.7%,有效增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信仰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据国家林草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有武陵源、九寨沟、黄龙、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山、中国丹霞、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14项世界自然遗产,有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和武夷山4项双遗产,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保护了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
宁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魏氏砖雕吸纳周边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砖雕生产制作,实现了农户增收和非遗传承双赢目标。摄影/章轲
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受疫情影响,旅游收入明显下降,但“五一”小长假全国共接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
据多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地举办了“直播+非遗+扶贫”“非遗购物节”等活动。湖南非遗大规模“上线”,网红直播带货大赛选手累计为200多个非遗项目、300款非遗产品带货代言;广西启动为期20天的“非遗购物节”。
世界遗产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世界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已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121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869项、自然遗产2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