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歆
一字千钧,字字千钧!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2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很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承诺都是透过“高频词”表达。其中,“保”是第一高频词,出现85次,关系到就业、粮食安全、医疗卫生建设、对外开放等方方面面的话题。
虽然单纯从字面含义看来,“保”更倾向于防御,但其实,“保”的象形文字起源,是成人对稚子的保护与托举,自然蕴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守住底线;其二是托举希望。对于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的复杂情况而言,“保”字也确实肩负着守护和托举两项重任。更何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二大高频词和第三大高频词分别为“发展”(71次)和“稳”(41次)。笔者认为,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三大高频词联手展示了中国经济保住底线、奋力发展、行稳致远的图景。
首先,“保”划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要求,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必经点,但并不是最终目标。
日前,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有一个细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攀登活动的起点是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此后需要经过过渡营地、前进营地才能到达雪线,后续再经一号营地和二号营业才能到达突击营地,之后真正冲击世界之巅。其实,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珠峰攀登何其相似。
202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因此需要更具张力的战略规划、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安排。战略的张力和政策的针对性就表现在中国经济对于“攀登营地”的选择——以“六保”为核心,保障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基层运转,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也才能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攀登做好准备。
其次,作为第二大高频词,“发展”站在了“保”的基础上,规划了更清晰的前进目标,也设定了前行的具体路线。
作为一个动词,“发展”有着自我更新与迭代的含义,同时非常强调过程中能量的储备与积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的绝大多数亮相都匹配了相应的动能,这种动能可能来自于方式改变、科技创新、市场主体的活跃、产业或区域的转型升级,也可能来自于14亿人民的信心。
如此多的笔墨着重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显然并不是空谈,而是源于自身的韧性。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推动力不是来自于简单的惯性增长,而是得益于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动能快速集聚;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谋求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的转变,这些都为中国经济韧性夯实了基础。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第三,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是帮助“发展”夯实根基的过程,符合“稳”的“发展”才是最有质量的发展;同时,“稳”以“保”为着力点,构建经济行稳致远的发展架构。
“稳”,由禾和急组成,寓意像禾苗生长一样、不急不躁。2019年,“稳”凭借其关联的政策面“六稳”和网络用语中充满正能量的“稳了”成为年度汉字。笔者认为,这也正是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表达的两层含义。
一方面,“六稳”所包含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涵盖了我国经济生活的最主要方面,表现出了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环境时需要守住的关口和寻找到的突破口。“稳”并非原地踏步,行稳致远才是题中之意。另一方面,能够征服上亿网友的“稳”,其实还表达出信任与自信,这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展优势之一。无论是“保供稳价”、“援企稳岗”,还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等,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对于政府和政策的信赖与支持,“稳”体现了政策与民生的交互性。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不是三个“高频词”就能完全涵盖的。但是,笔者认为,正是通过这些力透纸背的“高频词”,以及更多“高频词”所衔接的政策表达,中国经济承诺了高质量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