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太湖治理遇到新课题 代表委员建议科学设定中长期水质目标

2020-05-28 13:11:07来源:第一财经

太湖治理已连续12年实现了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目标,流域水质总体持续改善。但水质改善仍存在明显的短板。

“太湖流域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区交汇区,保护太湖就是保障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今天(28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沿湖地区的重要水源地。2007年5、6月间,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造成近百万无锡市民生活用水困难。“太湖蓝藻事件”成为当年全国影响民生的十件大事之一和重大水污染事件。

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与蓝藻暴发的2007年相比,2019年太湖湖体水质已明显好转。国家考核的4项水质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浓度均已达标。但总磷浓度却“先降后升”,成为太湖水质改善的明显短板。

据国家有关课题研究结果显示,除了输入污染负荷高、底泥总磷蓄积多、水生态系统脆弱等因素以外,太湖水文水动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是近年来太湖总磷浓度反弹并高位波动的主要因素。湖体总磷趋高为蓝藻生长提供了营养基础。

研究发现,由于水动力发生变化,太湖换水周期已由过去的290天缩短为180天,水力停留时间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底泥扰动,加速内源释放。加上水草吸磷固磷作用减弱,近年来太湖东部湖区总磷浓度大幅上升,甚至在冬季也出现明显的蓝藻水华现象。

湖泊水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沿湖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摄影/章轲

针对太湖治理出现的新情况,王天琦建议国家进一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关系,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调配水资源,进一步科学设定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中长期水质目标。

同时,探索建立太湖治理区域协作机制。研究设立“太湖共同治理基金”,专项用于太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清淤捞藻等或采用市场化方式,推动流域上下游签订饮用水供水协议,统筹上下游各方利益,实现区域共商、共治、共享。共同事权事项,确保太湖水质不下降。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对太湖治理问题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窦希萍表示,目前的太湖生态环境仍然适宜蓝藻生长,2015年以来,湖体总磷浓度出现反弹现象,维持在高位。应进一步完善治理太湖的体制机制,提高流域骨干水利工程国家投资比例,加大对太湖生态清淤工程的支持。

“不要让太湖蓝藻问题成为绿色发展路上的疮疤。”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他建议将太湖蓝藻治理上升到国家层面,统筹区域协同、水岸同治,建立沿湖各地政策、项目、资金及管理等方面的协调机制,还太湖“一湖清水”,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生态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苏州市委副主委宋青也建议,“对太湖生态用水和生态水位要作出科学准确评估。要充分依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平台,来加强沟通协调,开展大规模调水、取水,对太湖水生态环境演变和太湖生态风险的评估分析,科学核定流域水资源利用上线,确保太湖水生态环境的健康和水资源的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