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令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发展方向成为近来热议的话题。
据日媒报道,日本政府计划出资2435亿日元(约合156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日本企业将生产据点迁回归日本国内,或者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然而,多家日本在华车企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表示无意转移生产线,将继续在中国生产制造。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所长小栗道明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与在华日企的交流中,这些日企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疫情,不太可能把产业链转移至日本国内或者转移到第三国。
日本瑞穗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菅原俊一(Junichi Sugawara)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后疫情时代,中国依旧会是日本企业的重要市场。“我认为将产业链搬离中国的想法既不现实也不便于操作。”他说,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日本对中国在产业方面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日企在将其产业链多元化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在未来,不能仅仅是把中国视为一个出口加工基地,更重要的是一个市场,一个消费这些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市场。
“与其强调产业链转移,不如增加战略储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政府此次号召日企回家纯粹是出于疫情考虑。“与美国特朗普政府一直呼吁的制造业回归美国有根本的不同。”他说,“疫情当前,没有人料到口罩、防护服等会成为了战略物资。原本日本政府认为这些非常容易获取的物资,突然发现产业链都在中国或者东南亚。出于规避产业链风险考虑,所以号召它们搬回国内,甚至愿意提出搬迁费。”
小栗道明也对第一财经记者强调,日本政府通过疫情发现,有些与国民生活相关的主要产业,比如口罩、医疗器械、汽车产业等,因疫情期间中国国内供应不上对日本国内生产有影响,因此希望这些产业能回到日本国内。不过,他表示,其实上述政策并没有指名具体的国家,也没有具体说明要转移到第三国。
旅日经济评论家莫邦富则认为,在谈产业链时,不能忽视日企颇为青睐的“零库存”模式。所谓“零库存”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零库存”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实施全新的生产模式,最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零”积压,生产效率得到大大地提高。此后,丰田的“零库存”模式被诸多日企推崇。“但在疫情期间,这一模式导致了相关日企,尤其是车企处于极大的被动状态。”他说。
“企业当前的布局,肯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从资源配置优势、效率、产业布局等角度而言,目前是最高效的。即便不是多元化,企业也是根据利润自己进行的选择。”陈子雷认为,即便政府提供所谓的“搬家费”,搬回家后不赚钱,也是徒然。
陈子雷强调,产业链改革,不是搬迁回国那么简单的事。“产业链本就四通八达,如果一味搬迁回国,只会导致成本激增。”在他看来,与其强调产业链转移,不如增加战略储备。“未必要有本土生产,但一定要有战略储备,以防万一。”他说,“国库有这个量的战略储备,无论在中国还是墨西哥生产,都不是问题。这与石油战略储备是一个道理。”
展现中国市场魅力
莫邦富也相信,后疫情时代,可能一些“候鸟型”日企会选择回归日本本土,但绝大多在华日企是不会大幅撤出中国市场的,而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更应思考如何留住日企,比如在丰满产业链的同时,展现中国市场的魅力。
小栗道明也表示,在与在华日企交流中,这些日企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疫情,不太可能把产业链转移至日本国内或者转移到第三国。“因为,就企业来说,市场在哪里,生产线、供应链就在哪里。对在中国的日企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没有什么变化。”他举例道,扩大投资,而不是将产业链搬迁回日本国内,则是绝大多数在华日企的主要考虑。疫情期间,资生堂在上海的奉贤设立了研发机构;养乐多则选择将无锡的工厂扩建。他认为,车企在疫情之后会有更显著的投资规模扩大,“特别是丰田,去年以来与中国市场的合作非常多”。
除此以外,小栗道明还表示,日企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也一直没有变化。“就全球范围内来看,经济复苏最快、规模最大的就是中国。”他笑称,“这使得在上海的日企目前压力大,因为日本国内大企业都指望中国市场在后疫情时代突飞猛进的表现,来弥补欧美市场的缺口。”
他还强调,通过此次疫情,发现中国民众对健康、安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意识提高了。“这些领域都是日企的强项。”尤其是去年进博会期间,日企集中展示了在食品、医疗养老方面的成果。他透露,今年进博会期间,除了上述两大主题,参展日企还将集中展示在追求高品质生活方面的动态。因此,在他看来,中日间合作的基本方向也没有因为疫情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