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证券市场在改革过程中要“放、管、服”并重

2020-05-06 11:04:31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朱宝琛

4月28日下午,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新证券法背景下的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线上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表示,经历了疫情的洗礼,中国经济一方面展现出了韧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风险点。这些韧性和风险点的分析框架和分析逻辑同样适用于资本市场。

图片制作/郑凯鹏

风险点在哪里?冯俏彬解释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个是金融市场的波动。现在国内外市场连通为一体,外部市场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引起国内金融市场随机的波动。现在大家特别关心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等都是大的风险体系的组成部分,有些公司的一些不当操作,会增强整个系统的风险。比如,最近一家境外上市公司的造假事件,造假本身就是不可原谅的,它还同时引发了对整个中概股的信任危机。这种情况类似于一个“黑天鹅”事件,那么,这种“黑天鹅”事件还有多少?以后是否还会经常发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证券法》在这个时候进行修订,确实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在进入到一个比较规范、公开、透明的时代,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金融市场的波动最好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让个别公司、个别领域的风险,演变成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冯俏彬说。

第二个是产业链方面的风险。现在世界各国一直有改革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呼声,疫情之后很可能会发生产业链的大重组和大改革。在这个过程对我国有非常巨大的挑战。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对就业需求非常强烈的国家,产业链的转移对就业、对收入和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三个在科技方面。这在中美贸易摩擦当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全球经济已经高度融为一体的情况下,中美是否会脱钩?一般认为,全面脱钩很难,但局部的、某些领域里的脱钩,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科技所依据的基础研究和基础领域方面的一些发展,目前来看很不足,科技创新存在着一些后劲不足的风险。”冯俏彬说。

在看到风险的时候,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换言之也就是中国经济的优势。对此,冯俏彬从三方面予以阐述:首先,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有很大的市场容量潜力和抗风险能力;其次,中国制度优势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是其他国家难以具备的;再次,当前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制度、数据等六大要素均处于升级过程中,数字经济处于相对领先的前沿位置。

那么,下一阶段围绕着增强韧性、防范风险,该怎么做?冯俏彬表示,现在都在讨论疫情之后,中国与世界的变与不变。哪些会变、哪些不会变。在诸多“不变”当中,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会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纲”不会变。正是在这样一个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目前已推出了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若干重大举措。

“有人在评判要素市场化改革方案的时候,认为如果能够完全做到位,那么中国经济将能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冯俏彬说,在这一改革当中,《证券法》的修订恰恰是制度设计当中的一部分。

她同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进入了一个升级的阶段,与之相适应,资本市场同样到了一个需要升级转型的阶段,要围绕发现的一些主要的风险点,通过不懈的努力,通过完善和优化制度设计,增强资本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冯俏彬说,在新的时代,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塑造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证券法》的修订适逢其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阶段,证券市场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公平、法治、开放、规范的市场,与中国经济一起发展、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此外,冯俏彬表示,注册制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得到上市的机会,但在这过程中,信息公开、规范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证券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专业性,但是它和中国经济、中国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的,相互之间有同步性。”

她表示,与中国政府过去几年力推的“放、管、服”改革一样,未来的证券市场的改革过程中也应当这三个字同时并重,不要认为一放就能解决问题,良好的管理、优质的政府服务同样缺一不可。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