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从小就对赚钱有强烈欲望,在11岁时他就用攒下的120美元,和姐姐合资买了6股诚实服务公司的优先股,巴菲特一半,他姐姐一半,最终每股赚了1.75美元。当然,这只股票在巴菲特卖出后上涨到了202美元。
而到了1978年,48岁的巴菲特就拥有了价值1亿美元的财富,完成了人生的财富积累,如今巴菲特已经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四,身价894亿美元,相当于马云的两倍,名副其实的富翁。
如果说巴菲特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投资人,没人会提出质疑。那么,巴菲特的收益回报率到底有多高呢?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今天它会变成大约4.7亿美元,而这仅仅是税后收入。按照现在的支付宝收益率2.5%左右计算,巴菲特的投资回报率大概是其8-10倍。并且,最关键的一点,巴菲特可以保持同等回报率超过50年。
本期光说将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来记录价值投资一代宗师的成长历程。
巴菲特用格雷厄姆方式买的第一个股票:Geico保险公司
巴菲特和Geico保险有着很长久的渊源,早在学生期间就因为其导师本·格雷厄姆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董事长,亲自上门做了一次拜访式的尽职调查,从而一直对这个公司怀有感情,这也是巴菲特用格雷厄姆方式买的第一个股票。其实,格雷厄姆财富真正的来源,也是来自Geico保险。
巴菲特发现Geico具有两大竞争优势:销售保险的低成本优势,以及客户群体更好(安全驾驶人群,风险低)。公司虽然估值稍微高一些,但利润率是同业平均水平的五倍。
于是,巴菲特拿出自己65%的净资产,也就是10282美元买入Geico保险。一年多以后,巴菲特卖出Geico,拿回15259美元。这是一个看上去不错的投资回报。不过如果巴菲特继续持有Geico股票19年,股价会达到130万美元的价值。
毕业的时候,巴菲特是格雷厄姆课程中唯一获得A+的学生,他希望去格雷厄姆的公司公司,但格雷厄姆是一个犹太人,他只愿意招犹太人。于是巴菲特只好回家,成为了一个股票经纪。在1951年底的时候,巴菲特拿着自己20000美元的资金,又借了5000美元,投入到了股市中。
巴菲特的第一个失败案例
格雷厄姆一直强调的是Net-Net投资方法,就是公司市值比净流动资产价值要少。这时候巴菲特看上的是克利夫兰纺织厂,公司市值比净流动资产的一半还少。而且公司还有高比例的分红。巴菲特觉得这是一笔有吸引力的投资。但是,巴菲特忽视了公司的“护城河”。之后这家公司面临来自美国其他纺织厂的激烈竞争,出现巨额亏损,股价也随之大跌。
格雷厄姆认为,对于未来的预测是最不靠谱的,然而仅仅基于公司过去的财务数据,也可能出现误判。比如那些被新模式颠覆掉的美国零售、或者诺基亚。基于历史数据看,是非常强大的。但新的电商模式或者智能手机起来,公司未来的价值出现了毁灭。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巴菲特曾经用2000美元和人合伙投资了一个奥马哈加油站。他自己每个周末都会亲自上阵,服务客户。但这个加油站在连锁巨头Texaco对面,完全没有任何品牌和规模优势。从这笔亏损中,巴菲特明白了品牌的重要性。
来到格雷厄姆公司
在奥马哈的日子中,巴菲特依然坚持给格雷厄姆写信,提供他对公司分析的文章。最终他的坚持打动了格雷厄姆和纽曼,给了巴菲特一个职位,成为了这家公司除了合伙人之外,四名员工中的一位。
巴菲特早期投资中,有许多收益来自“套利交易”。这种套利交易带来了大量无风险的收益。我们看到在巴菲特后期,这种“剥离风险以后收益”的思路很深。包括巴菲特2008年买入高盛的优先股,本质也是先对风险进行识别。
当时在格雷厄姆公司做了一笔经典的套利交易:洛克伍德公司。这是一家巧克力豆生产商,虽然常年亏损,但是有大量的可可豆库存。公司如果清算掉库存的可可豆,都不止这点钱。他们提出了一个方案,每个股东可以用一股换价值36美元的可可豆,这样就不用交税了。而公司的股价只有34美元,意味着有2美元的套利机会。于是格雷厄姆让巴菲特来操作这笔交易,巴菲特当时每天都在买入股票,然后在期货市场卖出可可豆。
成立小型合伙公司
然而,巴菲特在格雷厄姆公司里也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公司的基金规模只有500万美元 ,无法给巴菲特提供很多大手笔买卖的空间,简而言之,巴菲特的手脚受到了束缚,加上格雷厄姆对股市动作一向谨慎,他认为投资的第一要务并非挣钱,而是避免任何损失,而巴菲特喜欢让一家企业变得蒸蒸日上,他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格雷厄姆对公司管理层往往持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并不赞成巴菲特去公司实地走访,他们之间在投资理念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分歧。
好在这几年他一直暗中在做投资,而且回报比公司要高出许多,自从1950年离开大学校园以来,他的个人资产由9800美元猛增到14万美元 ,挖到了股市的第一桶金。
巴菲特26岁的这一年,格雷厄姆从自己的公司退出,选择了写作、滑雪、读书的安逸生活,巴菲特只好离开恩师,和苏珊回到了奥马哈,租了一所房子,开始筹办自己的合伙公司。
巴菲特找来了与自己很亲近的七个家人和朋友:姐姐、姐夫、姑妈、岳父、母亲、还有从前的一个室友、以及他的律师,他们总共筹集了105000美元,巴菲特作为普通合伙人,象征性地投入了100美元成立了合伙公司——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
巴菲特是唯一的投资决策人,因为担心别人模仿,他甚至不告诉合伙人自己买了啥,只是每年做份年度报告,总结汇报投资表现。很快,格雷厄姆之前的投资人等更多人找了过来,因为他们要为资金找出路。
图:道指与巴菲特合伙公司年化回报(1957-1968年)
需要说的是,巴菲特是根据投资绩效分成(比例相当高),1957年-1968年期间,合伙公司平均年化回报31.7%,是道指的三倍多。
当合伙公司的资本积累到百万美金,巴菲特其实光收的绩效费用就相当可观了,他又把这些钱再投入合伙公司增持股份,持有的股份也就越来越多,自己也就越来越富有。
遇见芒格
巴菲特和芒格两人关系的正式起点是1959年的奥马哈,他们在那里多次促膝长谈。
奥马哈当地有一位声誉卓著的泌尿科医师戴维斯(Edwin Davis),他1957年时给巴菲特打了一个电话,想要参加巴菲特在当地创建的投资合伙。戴维斯医生的这个想法是来自一位病人维森伯格(Arthur Wiesenberger)的建议,后者之前在纽约结识了巴菲特。
戴维斯夫妇一起在家里招待了巴菲特,巴菲特当时只有27岁,看上去甚至还不到20岁,可是就在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子把合伙的规则交代清楚之后,戴维斯立刻就决定投资10万美元。
戴维斯反应的迅速让巴菲特颇为吃惊,不由得询问起来,而戴维斯的回答是:“因为你让我想起了芒格。”
两年后的1959年,戴维斯的太太和女婿邀请巴菲特和芒格来奥马哈俱乐部共进午餐,大家再度发现,两人之间居然会有那么多的共同点,颇为吃惊。
芒格虽然是奥马哈人,但是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之后,就直接投身到了加利福尼亚州法律界。可是,不久前,他的同行父亲故去了,于是他决定回到家乡继承父亲的事业。
那次午餐之后不久,芒格父亲的邻居、一位商人请故人之子来家中晚餐,而巴菲特也在受邀之列。
又几天之后,巴菲特和芒格都带上了太太,在当地一家著名餐厅小聚。这次席间,芒格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幽默天才,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在这三次相遇期间,两人之间都有大量一对一的深度交流。甚至餐厅小聚之后,芒格太太都感到困惑了:“你为什么会那么关注他?”
“你不会明白的。”芒格的回答是,“他可不是个普通人。”
其实,这一切只是开始,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两人几乎是平均每天就要交流一次。
多年后,芒格写道:“沃伦和我从一开始就成了好朋友和生意伙伴,尽管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一摊子投资,而且并不重叠。”
巴菲特的回忆是:“查理尽管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投资训练,但是他本能地就理解这一切,其水平不在我所见过的任何人之下。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我知道,很多人都有很高的智商,但是不管是在投资还是在很多其他方面,他们都难以企及查理的水平。”
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
说起伯克希尔·哈撒韦,熟悉巴菲特的读者们都知道。根据美国纽交所的最新数据,由股神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已达到532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7家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公司。尽管外界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及巴菲特本人所创造的神话顶礼膜拜,但巴菲特本人最初并不这样认为。他甚至不止一次在股东大会和采访中表示:“我最愚蠢的一笔交易,就是买下伯克希尔·哈撒韦。”
在五十多年前,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家纺织公司,主营各种布料生意,差不多到六十年代早期的时候,公司陷入了困境,连年亏损。这个时候巴菲特就注意到了这家公司,毕竟这家公司很符合巴菲特早期的投资理念:业务是大众都需要的日常消费品,并且资本投入不大。并且经过评估,但是这家公司的账目价值有2200万美元,折合到每股是19.5美元,而当时这家公司的股价只有7.5美元,从“账面价值”和股价来看,这个“安全边际”实在是相当大。
简单解释一下账面价值,也就是公司实际能够变卖的资产,比如厂房、仪器、库存、现金等价值,把这些东西扣除掉债务就是公司的净资产。所以对当时的巴菲特来说,用7.5美元买19.5美元实在是稳赚的好生意。
于是从1962年开始,巴菲特就开始出手买他们的股票,并且希望可以通过企业回购股票而从中赚取一些差价,然而最终由于管理层没谈拢,巴菲特一怒之下买下整间公司并且开除了原来的CEO。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当时看来,7.5美元买下价值19.5美元的股票,这本该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然而,巴菲特低估了纺织业衰落的速度。在工业化迅速升级的年代,美国的纺织业以极快的速度衰落,在1965年巴菲特获得控股权之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就被迫不断低价变卖自己的资产。
在这个过程中,巴菲特学到的一件事情就是:会计统计出来的公司账面资产只是一个数字。
比如当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工厂里所有机器的账面价值是1300万美元,而结果在清算的时候,由于机器版本老旧,这些机器最终只卖了16万美元。曾经五千美元一个的纺纱机最终只能以26美元一个的价格卖掉。仅从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生意上,巴菲特赔大发了。
不过好在后来巴菲特以伯克希尔哈撒韦为平台进行了许多其他的投资和收购,包括国民赔偿公司、国民火灾及海事保险公司、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奥马哈太阳报等等。
再之后,巴菲特和芒格一起控制了伯克希尔,并且将其作为平台不断开展投资和收购,最终可以说是阴差阳错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投资帝国。
巴菲特的一次伟大“择时”
巴菲特出生于大萧条,等他进入股市的时候,正好是美股的低点。在1950年,美国股市平均市盈率只有静态的7.2倍,到了1956年恢复到了12.1倍。到了1960年之后,市盈率开始到了20倍以上。市场陷入狂热的时候,巴菲特却变得谨慎。
1966年初,巴菲特做了一个决定:关闭合伙公司,不再接纳新的投资人,这是真正将客户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因为这个时候,是很容易拿到投资人的钱,巴菲特从来不希望靠管理费来扩大规模。
到了1967年1月,巴菲特又在给现有合伙人的信中提到,公司过去10年29.8%的年化收益率,是绝对不可能在下一个十年复制的,甚至连接近都不可能。他觉得自己已经越来越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了。相反,市场却变得越来越短期(注:有兴趣可以看看另一个风光的投资人故事,富达基金的蔡志勇),巴菲特不断提醒合伙人,考核一个基金经理最短的业绩期限是三年,而市场上变得对业绩越来越短视。
巴菲特的另一个变化是,从过去定量的估值分析方法,转而追求高质量的公司。这个在巴菲特之后的归因分析中也能看到。质量因子,成为了巴菲特成功最核心的因素之一。
在这个阶段,巴菲特在清理其合伙企业中的客户。他明确告诉这些客户,自己已经无法复制历史业绩,并且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每天做投资和研究,虽然事后看巴菲特对于投资和研究是一辈子的热情。同时,这个时候巴菲特已经有了上千万美元的身价,他自己也承认对于赚钱没有那么饥渴了。
这个行为导致巴菲特保持在一种无压力的情况下工作,不会强迫自己去追逐市场热点,也没有来自客户的压力。这种状态,帮助巴菲特规避了之后漂亮50泡沫的破灭。可以说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一次伟大的“择时”!
到了1969年1月,巴菲特管理资产达到了1.04亿美元规模,但他依然保持Day One的那种审慎保守,办公室里面贴着1929年大崩溃的报纸。于是到了1969年5月底,巴菲特决定结束合伙公司,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了。
主持人:阳光嘉宾:点拾投资朱昂
编辑:章朋 杨燕(实习)摄像:杨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