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欧洲尤甚。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5日6时(北京时间15日下午1时),中国以外确诊病例累计已达71380例。
多国推出或者强化包括“封城”在内的隔离举措,旅行禁令、关闭边境也成为常用选项。但英国等国声称抗疫目标是让整体社会产生“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而不是完全抑制疫情,则引发诸多质疑。
疫情不可避免地对全球资本市场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为应对衰退风险,各国央行和政府都在加速推出刺激政策。不过,在各国各自为政的情形下,防控疫情还需全球治理机制,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先后伸出援手后,二十国集团(G20)日前发布的声明,也给出了国际间团结合作的强烈信号。
欧洲进入疫情“持久战”
欧洲疫情依旧严峻。截至当地时间15日零时,意大利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至21270例,累计死亡1441例。意大利10日起进入全国“封城”状态,并从12日起关闭除食品店和药店以外的所有商铺。
除了意大利之外,随着确诊病例激增,西班牙也宣布“封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当地时间14日晚宣布,西班牙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期15天的“封城”措施,除工作、就医或购买生活必需品等特定情况外,民众禁止走出家门。截至14日晚间,西班牙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6393例,死亡195例,在欧洲确诊病例数仅次于意大利。
此外,法国、德国和英国的疫情也较为严峻。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欧洲多国疫情防控意在建立群体免疫。
12日,瑞典决定停止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统计,不再对轻症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检测。这意味着,瑞典将失去对潜在病例的流行病学追踪。13日,英国政府宣布抗疫工作已从“遏制”阶段转入“延迟”阶段,首相约翰逊强调,不会采取类似其他国家的“严苛”措施,将不再对仅有轻微症状的人进行检测,而是将检测重点放在重症患者身上。英国的抗疫目标是让整体社会产生“群体免疫”,而不是完全抑制疫情。截至14日,英国确诊病例累计达1140例。此外,德国官方也表示,60%~70%在德国的人将感染新冠病毒,将用更长时间与病毒作斗争。
国泰君安表示,欧洲防控疫情的思路与中国完全不同。如果说,中国大规模隔离和全国驰援是一场“遭遇战”,那么欧洲抗疫更像一场“持久战”。
“群体免疫”的逻辑同时遭遇各方质疑。德国哥廷根大学发展和新兴国家农业经济学讲席教授于晓华分析称,群体免疫门槛是由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决定的,即每个病人平均传染人数,如果R0<1,就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传染。理论上,如果一个人群中超过67%的人形成免疫,会导致R0<1,流行病得到控制,群体形成免疫。
如果在病毒传染的初期,采取严密的控制和隔离措施,比如中国的封城对策,是非常有效的。但当第一阶段抑制失败,病毒已在全世界扩散时,控制和隔离策略就不一定有效。
于晓华称,如何形成群体免疫?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然免疫,一种是疫苗免疫。前者代价高于后者。且前者存在很大的风险,可谓是一场“豪赌”。因为新冠病毒的很多特性还不为所知。群体免疫的形成,只是一种理论,“试验结果”无从知晓。
曾在WHO任职的英国公共卫生专家安东尼·科斯特洛(Anthony Costello)表示,英国政府的策略与WHO的建议背道而驰。WHO总干事谭德塞此前曾说,将抗疫策略“从遏制转向延缓减轻,是错误并且危险的”。这种让大部分民众逐渐感染的策略,究竟是会带来期望中的群体免疫,还是会导致像流感那样每年都反复出现新疫情,目前尚不可知。
竞相祭出旅行限制措施
旅行禁令、关闭边境,也逐渐成为这几天各国政府的常用词汇。
在关闭国内博物馆、旅游景点和停止体育赛事之后,为了遏制新冠病毒的国际传播,各国再次升级防控力度,争相宣布对入境人口实施更为严格的检疫要求,有的国家甚至直接关闭了边境。
美国白宫14日宣布,将于16日午夜起对英国和爱尔兰实施旅行限制。从13日起美国已经暂停除英国外所有欧洲国家公民前往美国的旅行,如此一来整个欧洲地区都被美国 “拉黑”。
在移民和贸易争端中,墨西哥一直被美国威胁要关闭两国边境。在疫情下,墨西哥却先发制人地宣布,如果防疫需要,会考虑关闭墨美边境。
目前墨西哥共有41个确诊病例,无死亡病例。而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数据,截至美东时间15日20时,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726例,死亡54例。
而已经一体化多年的欧盟国家,从13日起也有多国开始管控边境。丹麦、匈牙利和波兰率先宣布封锁边境,其后捷克和斯洛文尼亚跟上。欧盟大国德国和法国还没有宣布关闭边界,但是法德及法意边界的城市都已加强管制、测量体温、限制入境,在边境关口,汽车排起了长龙。
有些国家,虽未宣布关闭边境,但是通过切断交通的方式,做到了实际上停止人员往来的目的。如沙特内政部当地时间14日早晨发布消息称,决定除特殊情况外,暂停所有国际民航航班两周时间,从15日上午11时开始执行。
此外,从当地时间15日零时起,除部分南太平洋岛国,所有入境新西兰的人员都必须自我隔离14天,这是新西兰总理阿德恩14日在记者会上宣布的。她还宣布禁止邮轮停靠新西兰港口直到6月30日。邮轮是很多国家输入新冠病毒的重要渠道。
随后,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15日则在记者会上宣布,从16日零时起,无论国籍,所有入境澳大利亚的人员都必须自我隔离14天。在未来30天,澳大利亚将不允许从海外抵达的邮轮在其港口停靠。此前,澳大利亚已对中国、伊朗、韩国和意大利实施了旅行禁令。
需要国际间合作
与此同时,疫情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包括多国股市接连触发熔断,美股更是一周内两次熔断。为了应对后续经济可能出现的衰退风险,各国央行和政府都加速推出刺激政策。
在美联储紧急降息50个基点(bp)后,业内预期3月18日其或将继续降息。12日,欧洲央行维持利率不变,但宣布将扩大QE规模,到年底前额外增加1200亿欧元资产购买额度。同时,推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TLTRO(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从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的相关操作,银行将获得额外25bp的更低利率,旨在鼓励银行向相关企业放贷。若情况进一步恶化,不排除欧央行进一步降息25bp,深化负利率,并扩大公司债券购买计划。
对于中国而言,国内的疫情控制逐渐趋好,不过,专家认为仍需保持警惕,且需推出更多逆周期政策。
中国央行已决定于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并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额外降准1个百分点,两者合计释放流动性5500亿元。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预计,在二季度还会有1~2次降准,具体要看复工复产的进度而定。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MLF和LPR利率也会逐月下调。此外,存款基准利率未来亦有望下调。
但防控疫情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既是国家治理的问题,同样也是全球治理的问题,国际间合作十分重要。
IMF已在4日宣布,将向寻求援助的低收入和新兴市场国家提供总额约500亿美元贷款,帮助它们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世行也在3日推出了总额可达120亿美元的初步方案,协助各国应对全球疫情的卫生及经济影响。
IMF和世行及时伸出援手,缓解了WHO的最大忧虑。WHO此前曾表示,最为担忧的就是“医疗卫生薄弱”国家对不断蔓延的疫情的应对。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朱杰进对第一财经表示,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旦疫情大流行,就无法控制,对于国际社会不利,在此时,IMF和世行就有责任,帮助提供融资贷款,避免造成巨大冲击。
12日,G20在利雅得峰会第二次协调人会议后,也发表关于新冠肺炎的声明,给出了国际间团结合作的强烈信号。
朱杰进表示,G20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对于各大其他国际组织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当前,G20内部虽有存在着诸多矛盾,但是此次能够搁置争议,联合发表声明,相对来说出乎外界的意料,无疑增强了各国对于抗击疫情的信心。
国际治理的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不仅仅是卫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朱杰进称,疫情对于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构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以一种统筹协调的方式出台宏观的经济刺激措施,把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是G20以及世界各国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