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之际,金融海啸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这个春天,全球“寒风”凛冽:一方面,多国陷入疫情失控恐慌;另一方面,欧美股市全面崩盘。
3月12日,由于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达到7.02%,触发市场熔断停盘15分钟,这是美股历史上的第三次熔断。上一次熔断,还要追溯到2020年3月9日,对于那天的记忆,人们心有余悸,因为就在“昨天”……
美股崩盘,旋即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全球相继有十多个国家爆发股市熔断,欧美多国股指暴跌,纷纷拐入熊市。叠加疫情影响,以及沙特与俄罗斯在原油产量上的分歧等诸多“黑天鹅”事件,年初预期的世界经济“V”型反转无望,逐渐滑向衰退深渊的边缘。
美股史上长牛或将终结
美股“崩盘”的论调并不新鲜。去年年初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唱空”美股的言论中,一边搞贸易战,一边运用推特“救市”把美股拉回到历史高点,直叫人瞠目。这一次,特朗普的一顿“骚”操作还能奏效吗?这次美股跌进技术性熊市,是否意味着美股史上长牛终结?
回顾历史,经历经济危机,挺过“9·11”,美股一路波澜壮阔走来,可以说并未发生过真正不可逆的崩盘。真正影响比较大的“崩盘”是经济大萧条(1929年)、珍珠港事件(1937年)、石油危机(1973年)、互联网泡沫(2000年)以及次贷金融危机(2008年),美股平均跌幅在50%左右。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00年和2008年这两次。2000年,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并在当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直冲5048.6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这一时期股价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底线,转而关注如何增加市场份额,最终导致股市泡沫破裂,使得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COM”互联网公司关门大吉;2008年那波危机的标志性事件是雷曼兄弟倒闭,接连几家大型投资银行投机失败,华尔街一时暗淡无光。
断言美股彻底崩盘为时过早。时下,为缓解股灾压力,全球多国救市,美联储紧急宣布两天之内释放1万亿美元的流动性:12日增加投放5000亿美元的3月期回购;13日继续投放5000亿美元的1月期和3月期回购。力挽狂澜的救市效果明显,欧美股指、期货全线反弹。截至北京时间3月13日18时,标普500指数期货涨108.5点(+4.35%)、纳指期货涨341.37点(+4.65%)、道指30期货涨911.5点(+4.31%);苹果涨4.1%、微软涨3.55%、特斯拉涨4.54%。此外,直接诱发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还未显现,比如并没有大的金融企业倒闭。这意味着相关方面的承受韧性依然存在,救市的政策行动相应还有回旋空间。
美股史上长牛是否真的走向终结,应该还取决于接下来三方面的持续性走势。
一是全球疫情蔓延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投资者恐慌情绪是否得到有效缓解;
二是美国国债、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能否进入理性区间,市场流动性紧张能否得到改善;
三是救市策略能否持续有效,股价能否有效止跌回升。
如果这些方面在短期内无法有明显的改善性好转,经济运行继续停转,股市连续大趋势跌两周,美股长牛市即宣告终结。
“救命”和“救市”之间
美股保持非理性高位多年,纵使“崩盘”论时有发生,美国依然扛过来了,为何偏偏在今年走到拐点?因为,今时已非同往日。以前遇到危机,可以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形式过冬。比如石油价格问题,往年虽然能源行业会受损,但其他诸如汽车、航空、化工等行业会因为成本降低而实现利润。所以,能源价格的波动,可以在正常的市场机制中得到消化。此消彼长,全球经济基本上处在动态平衡之中。
不幸的是,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今年开局不利,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消费预期急转直下,波及供需两端,全球产业链陷入割裂境地,经济金融血脉严重堵塞……油价暴跌,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由于全球经济乏善可陈,能源行业的损失并不能靠其他行业获利得到有效弥补,最终只能给惨淡的经济雪上加霜。一些传统产油国,比如北非、中东地区还遭遇了严重的蝗灾,原本可以靠卖出石油对冲粮食危机,但油“贱”如水苦不堪言。
在“救命”和“救市”的选择题之间,当前最明智的选项还是前者。这也是中国在成功防控新冠疫情实践中贡献给世界的宝贵经验,即不惜一切代价(尤其是经济代价)筑起生命的安全墙。短期来看,经济停摆,生产生活大受影响;但从长期看,小不忍则乱大谋。套用中国一句谚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护好了生产要素,疫情控制后即可迅速复工复产,经济活力可以在短暂停止一两个月后重新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且在疫情应对中还可以倒逼新旧动能转化,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全球股市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各国能否“救市”成功使经济企稳回升,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取决于经济手段本身。所以,多国熔断、各种流动性投入,都不是治本之策。当务之急,就是要在疫情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之前,坚决控制好疫情蔓延。鉴于疫情已成全球流行病,因此,全球联合共防共治疫情当成为全球治理的第一大议题。
警防过度“金融化”
全球股灾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仿佛又一个2008年的金融寒冬逼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历史节点,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国金融霸权地位的批判性反思。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让人们清醒意识到:金融对于现代生活渗透之全面、深刻,意味着所谓的“金融化”现象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讨论中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金融化”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一般指经济体系中利润的创造主要通过金融渠道而不是贸易或者产品生产渠道实现。从抽象层面看,金融化的核心就是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不再遵循马克思笔下“资本-商品-资本”的增值过程,而是直接完成“资本-资本”的增值过程。
“金融化”越多越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过度“金融化”带来金融高杠杆,将导致金融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在金融体系“空转”,进而形成高风险。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经历大规模兼并、拆分重组,大量资本从衰落中的制造业退出,转向能获取更高利润的产业,主要是由金融、保险、房地产构成的所谓“火烧经济”(FIRE:Finance,Insurance,Real estate)。随着企业估值与华尔街的分析联系日益紧密,金融思维也更全面深刻地渗透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转向资本市场寻求财务安全和投资机会,不少中产阶层开始将住房视为资产,将养老金作为投资工具。可悲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不少中产阶级的房产和股市投资都化了泡影。
经济危机是过度“金融化”趋势的严重表征,值得引起警醒。进入新世纪之后,全球发达经济体普遍出现一种现象: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萎缩,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力量对比在迅速向后者倾斜。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最为典型,这些国际金融越来越发达,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一方面助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经济脱“实”向“虚”,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这次股灾的直接诱因是石油价格暴跌,究其根本,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恐怕还是在于:美股本身的价格实在太高,严重偏离实体经济本身价值,价格泡沫的破裂存在必然性。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过,“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经济危机来袭之时,每个经济体都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但事实上,大家对危机的产生都负有或多或少的责任。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