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安水务董事长张春霖一直在和水打交道。童年时期,他生活在上海青浦,那是一个水乡。1984年,张春霖进入华东电力设计院化水处工作,为火力发电厂设计水处理项目。1995年,张春霖“下海”创业,从事环保水处理事业至今。
经过25年的成长,巴安水务从简单的业务代理起步,如今主营业务已涵盖市政水处理、工业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脱硫脱硝、运营管理以及施工建设等多个板块。“过去25年,我们还是粗放型的发展。今后30年,国际化和向高端环保产业进军将会是我们的方向。”张春霖表示。
“下海”创业的艰难
1980年,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张春霖进入大学校园。1984年毕业后,他入职上海华东电力设计院,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当时那个物质和人才匮乏的年代,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归宿。但是,在“稳定”了近十年后,1995年,不安于现状的张春霖毅然决定“下海”创业。
“人才的短缺和管理经验的不足,是当时阻碍公司发展的最大问题。”张春霖对“下海”后经历的风浪记忆犹新。
水处理系统的集成设计,只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才能胜任。于是,张春霖想到了老东家,他邀请了华东电力设计院一些已经退休的同志。新生的巴安水务在老师傅们的经验传授下,逐步突破设计、研发、服务上的瓶颈。
从技术工程师到一家公司的掌舵者,考验张春霖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多的还有他的“跨界”能力。“法律、国际贸易、财务、人事管理、市场战略等这些方面,我都不是太了解。”而这些综合知识并没有一个集大成的老师傅来传授,张春霖只能重新回到图书馆,并且自己购买了大量书籍,一点一点地学。
新的挑战,让张春霖在社会大学中再次成为学生。转型成为掌舵者,他花了5到8年的时间。
业务升级和“出海”
凭借代理业务,巴安水务将海外高质量的产品销售到国内的火力发电行业,小有成就。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价格等信息逐渐透明,原来的业务代理模式难以为继。于是,巴安水务将精力集中于为火力发电厂提供水处理系统工程服务。
如今,张春霖和巴安水务再一次“思变”。“过去的25年里,巴安水务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但依旧是粗放型的发展。在今后的30年当中,巴安水务要朝着国际化和高端制造业的方向发展。”张春霖将实现这一目标比作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是巴安水务的行动战略。张春霖介绍,今后公司会将设计、采购、财务等方面集中在上海中心管理。同时,公司将汇集来自多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向全球提供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在过去的四五年中,巴安水务进行了多项并购。自2015年起,公司先后收购市政水处理、工业水处理领域固液分离专家——奥地利KWI集团,控股拥有先进纳米平板陶瓷膜技术、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ItNNanovationAG,逐步进军高端环保制造行业。
并购之后随即面临的是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巴安水务如何“破冰”,寻找“共同语言”?
张春霖给出的答案是:和管理层一起读书。张春霖到子公司时,会带上一二十本书,作为礼物发给管理层。这些书籍主要涉及公司定位,比如《BlueOceanShift》(蓝海转移)、《TeamofTeams》(赋能)等。一起读书、一起学习讨论,母子公司逐渐有了共同语言,对市场开拓有了相同的战略和看法,培养共同的目标,建立海外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我们叫作分享、透明、独立思考和数据驱动,之后通过一些合同,一起实践市场战略,对彼此的信任感逐渐增强。”张春霖说。
与海外公司合作,巴安水务不仅获得了先进的环保装备技术,同时也迈开了参与全球竞争的步伐。
涉足海水淡化
巴安水务参与全球竞争迈出的重要一步,就是涉足海水淡化特色产业。地球表面约70%被海洋覆盖,如今环境问题凸显,本就有限的淡水资源变得更加紧缺。如何用经济的方式将海水变成淡水,如何开掘海洋这座水资源富矿?世界要想“解渴”,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2017年,巴安水务在上海总部正式成立海水淡化设计研究院。该设计研究院成员来自全球各子公司,包括上海巴安、美国SWT、奥地利KWI和德国ItN。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海外子公司,巴安水务将海外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技能。
巴安水务将自己的技术应用于河北沧州渤海新区10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开启了公司在国内的海水淡化市场。2018年,公司中标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曼格什套州库雷克镇5万吨/天海水淡化厂建设项目,进一步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空间。2019年,巴安水务获得阿布扎比Taweelah海水淡化项目的气浮+过滤的预处理工艺包。该项目是世界上最大海水淡化项目,总产量达90万吨/天,预处理量为250万吨/天。
2017—2019年,海外并购、投资设厂动作频频,巴安水务正加快发展步伐。张春霖介绍,这三年是巴安水务发展较快、投入最大的三年,是“修炼内功”阶段。在不久的将来,运营和产能的收获期将至,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以及业绩等方面将得到较大的提升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