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2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目前已经导致了超过300人死亡和14000多人确诊感染,而且仍在不断攀升。作为最易感染的人群之一,密切接触者追踪力度的加强和人数的增长,暗示了未来感染人数增加的压力。
随着检测手段效率的提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人数也与日俱增,这也带来了湖北省和全国范围密切接触者人数的急剧攀升。另一方面,各地政府针对本地和外来人口管理排查的力度加强后,也让更多密切接触者被追溯到,这有效提升了疫情的防控效率,防止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难度大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了自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武汉调研后宣布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以来,累计追踪的密切接触者数量的变化发现,与新增疑似病例相比,密切接触者的数量增长更快,截至2月2日,全国累计追踪的密切接触者的数量已经达到163844人,自1月28日以来的5天内,每天的新增的密切接触者人数都超过2.3万人。而截至2月2日,全国累计疑似病例的数量还不到2万人。随着对密切接触者的追溯,疑似病例的数量恐怕还会出现明显的增长。
而从重点地区湖北省的数据来看,截至2月2日,湖北省累计追踪的密切接触者的人数达到48571人,而最近5天内,湖北省每天新增的密切接触者人数都在6000人左右。
除了密切接触者以外,正在进行医学观察的人数也不容忽视。截至2月2日,全国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的人数达到137594人,近5日每天的新增医学观察人数也都超过2万人,要明显多于解除医学观察的人数。另外截至2月2日,湖北省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的人数为43121人,更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卫健委自1月27日以来,就没有再公布解除医学观察的人数,也就是说,每天接受医学观察的人数都在增长。
从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人数和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的人数来看,目前疫情防控的局势仍然非常严峻。尤其是对于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是目前疫情防控中面临的最大挑战。而这部分密切接触者人群将影响未来疫情的发展趋势。
另外,家庭式的聚集性感染的现象在这次疫情中尤其突出。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1月24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就针对一个七口之家的肺炎感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最近去过武汉的5名家庭成员中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时在另一个并未同行的家庭成员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病毒。只有一个孩子常戴口罩的孩子未被感染,而且另一名被感染的孩子并未表现出临床症状。这份研究首次揭示了无症状感染的风险,提示携带者可能在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状态的情况下在社区内传播疾病。
在美国的首例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案例中,也是一位从武汉回芝加哥的美国妇女,在被确诊感染后不到一周,他的丈夫也相继被确诊感染,这暗示了潜伏期的感染几率也非常高。
但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挑战很大。“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非常重要,这能有效提升疫情的防控效率,但也有难度。”日内瓦大学全球公共卫生研究院主任Antoine Flahault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现在比较容易追踪到的是已经疑似感染的密切接触者,或者表现出临床症状的这些接触者。但是还有一些密切接触者可能接触了自己都不知道被病毒感染的人,这些人又如何去追踪呢?”
安排专人排查是目前最有效途径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密切接触者管理要加强。随着越来越多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被诊断,他们的密切接触者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其追踪管理压力不断增大。”
贺青华指出,密切接触者的管理重点在社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加强与社区的配合,规范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科学判定密切接触者,同时积极指导社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发现、防控和应急处理,有效落实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等措施,做到无缝对接。
在1月30日世卫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表示,世卫组织已经派出专家驻湖北的疫情暴发中心,并将采取更多措施,在追溯密切接触者的方法上给出建议。
“要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是现在政府集中精力做的三件事情。”一位上海某三甲医院一位从事免疫研究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凡是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自我隔离两周,不发病就好,发病及时就医。”
不过专家表示,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目前只能靠发动社区的力量,落实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措施,每日随访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情况及时启动排查、诊断、隔离治疗等程序,并做好病人的隔离控制和转送定点医院等准备工作。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但是目前也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安排专人去询问那些与确诊病人和潜在感染人群接触过的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一位研究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教授Adam Kamradt Scott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需要互动和问问题,并且取得这些密切接触者的信任,让他们放松,只有人与人之间的试探和测试这种老办法才是有效的。”
Kamradt Scott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技术目前并不能够取代专人对密切接触者的访问,而人脸识别技术就算应用再广,也无法达到对密切接触者追根溯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