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
按照惯例,年末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明确方向,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定调。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作出了明确部署,释放了大量信息。
根据会议传递的信号,面向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2020年,国内改革开放政策将有更多期待,宏观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将提升,基建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将发挥更大作用,以确保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此次政治局会议未提及房地产,或表明国内房地产调控不会持续收紧,但大幅放松的概率亦不大,进入稳定观察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计会在近期召开,届时将具体部署2020年宏观政策。
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
今年以来,“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会议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
回顾2019年,中国经济稳中提质,前三季度GDP依旧保持了6.2%的中高速增长,内需发挥的经济主引擎作用愈发明显,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加之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底气,创新发展带来了经济的提质升级是强劲动力。
对于2020年,会议要求,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保稳定”一词,显示出对于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2020年来说,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尤为重要。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会议指出“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相比今年7月份政治局会议“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表述,更着重体现风险冲击强度有所加大。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认为,这一方面源于国内中长期结构性问题突出,进入供给侧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这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如第二产业中基建、房地产与制造业投资增速相继达到峰值步入调整期,但新动能在量级上难以弥补需求缺口。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迟滞,导致经济增长动能放缓,且大国间竞争长期存在、贸易摩擦问题等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将对中国制造业和出口增长带来波动。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12月7日在第十七届“中国改革论坛”上表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平台。中速平台增速可能稳定在5%到6%,或者到5%左右。
关于当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原因,刘世锦认为有四方面:一是工业化阶段,重要历史需求峰值相继出现;二是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重要变化;三是可利用的技术减少;四是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能力达到了临界点。
宏观政策针对性、有效性将提升
针对外部压力加大,会议指出要善于将其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预计对2020年国内改革开放政策可以有更多期待。
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郭晓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可期。本次政治局会议中重点提到了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就是要求首先从领导层面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激励改革创新。
未来可能会出台更多的激励相容政策,在底线之内,地方政府可能会有更大的政策空间。国盛证券认为,这已是自去年11月民企座谈会以来至少是第13个国家级别会议或政策文件提出要落实免责和加强激励,预计未来2-3个月大概率会出台高规格的免责细则。
会议指出,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
专家预计,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更着眼于长远,重视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整体上继续保持定力,“精准滴灌”的节奏与力度均有望增加。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事关居民福利、消费升级和新经济发展的领域,如老旧小区改造、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将成为新一轮积极财政的发力点。货币政策将继续侧重以改革方式打通利率传导通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然而,刘世锦认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不可能改变潜在增长率。从经济理论角度来讲,经济增长是由要素的供给特别是要素的质量及其组合的结构,或者简单地说是由结构性潜能来决定的。因此,下一步特别是从明年开始,经济工作的重点要放到挖掘新的结构性潜能的改革和政策调整上。
刘世锦进而提出了六方面的改革举措: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大都市圈发展;打破行政性垄断,改进低效率部门;促进产业内优胜劣汰、转型升级;以创新带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增长;培育更适应中小微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传统的工业化方式转向绿色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只字未提房地产,而之前2019年4月与7月的两次政治局会议均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这表明国内房地产调控或不会持续收紧,但大幅放松的概率亦不大,将进入稳定观察期。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政治局会议虽未提及房地产,不是对待房地产行业的态度会发生改变。从第四季度的行情来看,各地楼市降温的态势进一步扩大化,一二手房出现房价环比下降的城市逐步增多,投机性需求明显减少。在此大背景下,房地产调控进一步从紧的驱动力也已偏弱,整体楼市调控依然会保持从严态势,但不排除会对部分降温过快城市或区域的政策进行适时微调。
基建将承担更重要角色
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特别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表述为本次会议新增。
2019年以来,尽管基建投资增速总体较2018年末有所抬升,但仍改善乏力,由1至2月的4.3%小幅回落至1至10月的4.2%。
新时代宏观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2019年基建投资增速反弹低于预期。原因主要有几方面,第一,终身问责机制导致地方政府举债推基建变得更加谨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攀升,虽然政策要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但只要终身追责的机制还在,地方政府推基建的动力难以像过去一样大幅提升。
第二,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始终是问题。土地市场降温导致土地财政增收放缓,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速从2018年全年的25%降至2019年1~10月的6.9%,对政府性基金产生较大拖累;虽然2019年非标缩量收窄,但整体依然负增长且还有20多万亿元存量待消化。
基建仍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郭晓蓓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政治局会议提到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三驾马车中的基建投资仍是重要的增长手段,房地产调控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局部趋于可能适度增加政策弹性,但整体仍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基建投资,区域经济建设也是基建建设先行,如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等都会带来大量基建投资,财政、银行、社会资金都将参与其中。
事实上,在当前形势下,基建增速放缓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2008年以来,基建增长长期快于制造业投资,这样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需要重塑基建及经济增长的动力。而要真正解决基建资金问题,还需要在融资机制方面持续加力,如建立长效机制。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的通知》,对适当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和加强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此外,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正式提前下达地方,金额为1万亿元,占2019年当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2.15万亿元的47%,控制在依法授权范围之内。提前发行专项债是当前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增加有效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稳定总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郭晓蓓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展望2020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缓慢回升,托底稳增长。财政政策继续加力提效,专项债可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以及基建项目审批加速,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均对2020年基建构成利好。
“从需求层面看,我国基建投资补短板空间足,新型基建潜力大,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生态环保、民生服务、市政和产业园区等基建补短板领域,以及5G、城市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领域,将成为2020年的发力重点。”郭晓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