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0年经济工作。专家认为,“六稳”政策发力,确保我国经济保持合理增长,展现较强韧性。展望2020年,“六稳”政策仍是调控主要抓手,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迈步新台阶新动能培育壮大
今年以来,“六稳”发力下中国经济表现出较强韧性,全年经济增速将保持平稳增长,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从就业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0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已完成1193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从外贸外资看,今年以来在世界贸易增速持续下滑背景下,我国前10月进出口仍实现同比增长2.4%的增速,利用外资也保持较高增速。从投资看,增速虽然回落,但内部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高增长。从金融看,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金融风险已得到阶段性缓释,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金融监管为经济主体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
可喜的是,经济稳步增长之余,新动能也在不断孕育。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鲜祖德此前表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反映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占比具有很大优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新动能培育壮大。
“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将在明年继续发挥基础性稳定作用。中国庞大的市场、多元化的出口路径、齐全的产业结构、雄厚的人力资源,创新意识和创新竞争、强大的政府及其控制能力决定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弹性。”刘元春认为,2020年经济可能发生一些新变化,制度红利的上扬、短期周期力量的反转、逆周期政策的加码,以及中国经济弹性韧性的强化,都决定了202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调控展现新内涵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以来,逆周期调节力度不断加大,宏观政策保持战略定力,同时灵活调整,注重展现工具创新、机制创新的新内涵。
财政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加量提速,并实行了超2万亿元的大规模减税降费,重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明年财政政策仍是逆周期调节的“重头戏”。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尹恒认为,要推进实质性减税降费政策,可以从企业税费构成入手,进一步挖掘空间,如全面清理涉企财政补贴,防止低效甚至僵尸企业对政策的依赖;积极探索增加社保基金收入途径,分解减税降费减收压力。在税率方面,可以考虑降低企业所得税率,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多次降准释放流动性,并推进LPR改革,畅通利率传导机制,助力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认为,货币政策要有新思路。银行存款增速持续低于贷款增速,长期来看会成为制约银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重要阻碍。央行应当开展“非对称降息”,通过MLF降息,更大幅度下调OMO利率,从而指引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认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很重要。很多小微企业之所以感到融资难,核心是由于应收账款周期拉长,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高。
应加强应收账款拖欠问题专项治理,化解非市场因素造成的货币政策传导梗阻。建议通过加快前期欠款催收和拖欠惩罚力度,明确应收应付条件与期限,保障支付链条下游企业权力。
改革释放新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我国经济正在释放三大红利,过去主要有人口红利、城镇化和全球化等三大动力,未来将迎来工程师红利、城市化以及深化改革开放等三大新动力支持。此外,城镇化也将继续带来深度城市化的新红利,开放的大门也越开越大。
“中国企业已经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姜超表示,许多龙头公司研发投入比例正在进一步提升。只要企业愿意增加研发支出,就可以用好工程师红利,助推中国经济自主创新发展。
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看来,要实现长期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非常重要。中国应当将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找到和世界经济体系、金融市场的对接口;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具体而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尊重和保护市场主体的权利,包括消费者权益、环境保护等。从银行贷款结构等方面,推进竞争中性。
“我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在经济中的稳定作用非常重要,且消费增长具备很好的条件。”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表示,从居民收入增长和居民消费需求来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财富分配格局逐渐完善,都是促进消费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