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四季度即将结束,2019年接近尾声。在趋势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叠加、国际与国内不利因素强化的作用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稳中趋缓。在“六稳”举措进一步发力、改革红利进一步显化、系列短期周期性力量转变的作用下,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持续显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将为明年经济工作定调。2020年是改革的关键之年,多位专家分析,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改革之间存在取舍,核心仍然是通过对外开放、加大创新研发等途径提升效率。事关居民福利、消费升级和新经济发展的领域,如老旧小区改造、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将成为新一轮积极财政的发力点。货币政策将继续侧重以改革方式打通利率传导通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多项经济指标回暖
国家统计局11月30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时隔六个月重回荣枯线之上。11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7%,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扩张步伐总体加快。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撰文分析,11月份PMI指数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重新回到荣枯线以上,表明经济运行开始显露由降转稳迹象,但基础仍需大力巩固。
张立群表示,从历史数据观察,在趋势性变化之外,一些短期因素影响也需注意。10月份有十一长假,对于与上个月对比的环比指标看,会受到一定影响。当然,下半年以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其效果正在不断显现,经济由降转稳迹象也在逐渐显露。这两类因素综合起来,会形成较为明显的变化。这是11月份生产类、订单类、采购、原材料库存等指数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
不只是PMI,11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8.9%较上月回升4.7个百分点;中国仓储指数为54.4%,较上月回升3.5个百分点。
物流业景气指数和仓储指数均有较大幅度回升,显示出随着国际贸易环境趋于稳定以及电商活动影响,物流活动更加活跃。从行业来看,快递业、仓储业、铁路运输业和道路运输业继续保持高位活跃。从地区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保持活跃。从品种上看,大宗商品中钢材、建材、有色等物流活动活跃;快消品中日用品、农副产品和医药等需求旺盛。
从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库存周转次数指数和平均库存量指数两个分项指标来看,11月份,库存周转次数指数回升4.6个百分点,为56.6%,平均库存量指数回升0.7个百分点,为52.4%,该两项指数保持在50%以上的景气区间,平均库存量指数的回升幅度和指数水平略低于存周转次数指数的变化情况,表明经济活动活跃,消费需求旺盛,供需保持平衡,物流效率有所提升。
张立群表示,受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影响,11月份经济运行初现由降转稳迹象,但不宜从指数提高幅度方面过度评估。要特别注意仍然存在的下行压力,着力扩大内需,继续加大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不断巩固和加强经济回稳的态势。
专项债提前下达支持基建回升
2019年以来,尽管基建投资增速总体较2018年末有所抬升,但仍显改善乏力,由1至2月的4.3%小幅回落至1至10月的4.2%。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基础建设投资的高峰期已过,1~10月基础建设投资增速略有回落,符合预期。未来基础建设投资将集中在民生领域,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短板领域,对冲传统基建领域的饱和压力,支撑基础设施投资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增速。
国家对做好“六稳”工作、促进有效投资、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的通知》,对适当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和加强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通知》规定,对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由25%下调为20%。同时,对其他补短板领域的基础设施项目,在达到合理收益水平和较强偿债能力的前提下,允许对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按照不超过5个百分点的幅度下浮。
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正式提前下达地方,金额为1万亿元。占2019年当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2.15万亿元的47%,控制在依法授权范围之内。提前发行专项债是当前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增加有效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稳定总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明确了2020年首批专项债重点投资领域: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伴随后续1万亿元额度逐步发行与投资落地,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将继续加强,料将支撑明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回暖。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最新研报中表示,2020年专项债提前下达与2019年有所不同。第一,资金投向由土储和棚改转移至基建投资。第二,新债或提早于12月发行,最早年内可使用见效。第三,在缓解全年发债节奏失衡的基础上,短期指向更为明确,意在撬动杠杆,填补基建融资缺口。
华泰证券研究所宏观首席分析师李超预计,2020年初开始我国将有较为积极的对冲政策,2020年全年有望进一步上调专项债规模至3万亿元,年初可能会大规模发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以扩信用为主要方式,主要针对“好”项目加“类地产”,一季度可能有大规模信用释放。经济增长在政策刺激下有望阶段性企稳,预计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6.2%。
逆周期调节政策落实落地
抓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是中央对2019年经济工作定下的目标和任务。做好“六稳”工作对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临近年末,国家加大了“六稳”的政策力度。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多措并举做好稳就业工作,要求大力支持灵活就业。深入推进“双创”,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对有意愿的农民工回乡首次创业等,地方可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加大力度援企稳岗。将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及职工在岗培训补贴政策延续实施1年。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在就业优先政策下,稳就业已出现初步效果,制造业企业用工状况得以改善,就业市场出现企稳迹象,当前就业格局虽然面临压力但不具备失速下滑的风险。因此,在就业问题可控的基础上,政策层对于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内的合理波动容忍度有所抬升,基建投资增速的波动和尚未提前发行的专项债额度与“稳增长”政策并不冲突,四季度的政策重心不在于“加码”新政而在于“发力”落实既有政策,充分释放前期政策红利,把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稳外贸方面,10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四项稳外贸措施和优化外汇管理、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12条措施。业内分析,再次推出稳外贸措施,将进一步推动外贸稳中提质,有利于四季度外贸的稳定和全年外贸目标的实现。12条稳外资措施的推出,将进一步开放我国金融市场,有助于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11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外发布。《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贸易结构更加优化,贸易效益显著提升,贸易实力进一步增强,建立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统计、绩效评价体系。34条具体措施和相关目标要求给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线图”和“时间表”,为稳外贸、贸易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章俊认为,鉴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依然维持高位,稳外贸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对外要积极开拓新市场,优化全球市场布局,对内要进一步升级出口产业和提高竞争力,同时大力提升贸易便利化。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今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运行平稳,一系列防风险措施取得积极成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也在持续加大。
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特别是普惠小微贷款,前三季度累计新增1.8万亿元,是去年全年增量的1.4倍。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还创新了转贷款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在浙江台州等地,国开行开展这项业务仅2个月,就向5万多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近500亿元。
金融委最新会议提出,要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加强金融领域制度建设,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程实认为,在宏观杠杆高企、通胀短期冲顶、多重政策目标冲突的大环境下,给予宏观政策更大的腾挪空间,允许逆周期调控更灵活地择时发力,将有利于保证经济在小幅波动中实现整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