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致雪铁龙集团(下称“PSA”)在华又一家合资车企“落败”。
近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联交所集团挂牌,出售长安标致雪铁龙(下称“CAPSA”) 50%股权。几乎在同一时间, PSA集团也向外界公布,转让自己所持的CAPSA另外50%股权。PSA与长安联姻8年,最终因亏损累累而分道扬镳。
据重庆产权交易网披露的挂牌的信息,2018年度,CAPSA公司亏损8.74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亏损2.09亿元。从该公司成立至今,累计亏损近50亿元。在此之前,有法国媒体报道,PSA将把CAPSA位于深圳的工厂出售给宝能集团,但宝能方面的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尚未听说此事”。
二线合资车企集体退缩
按照PSA方面的想法,在CAPSA位于深圳的工厂由第三方接管后,DS品牌(PSA旗下高端品牌)仍将在深圳工厂生产。不过,产品的销售、品牌营销等将被PSA集团收回。“我们会继续在中国发展DS品牌”,PSA集团执委会成员、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及东南亚区CEO高恺霖表示。
但留给DS的时间和空间还有多少?这个法系豪华品牌自2012年在中国市场推出首款车型后,曾在2014年以2.67万辆的年销量在豪华品牌中占据第10的位置,此后便逐年下滑。2018年DS在华销量仅3867辆。
品牌定位不清晰、定价策略失败、车型竞争力不足以及股东双方的配合欠佳等,这些都是被认为导致DS在华溃败的重要原因。不仅是DS,随着2018年中国车市的下行,整个二线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都在受到挤压。比如东风雷诺、长安福特以及东风悦达企业等,最近两年的生存状态都颇为艰难。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份,法系车在市场上的占比仅为0.73%,创十年最低。而同期德系、日系、美系和韩系在乘用车市场上的份额分别为23.28%、21.27%、9.58%、和4.69%。与上年同期相比,日系品牌乘用车销量略有增长,其他外国品牌均呈下降,法系降幅超过60%。
“留给二线合资品牌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CAPSA的一位内部人士如是对记者表示,这种生存空间的被挤压一方面来自于二线合资品牌过去利用品牌溢价对市场进行投资,没有从产品层面真正跟上和把握住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二是市场价格层面,豪华车和主流合资品牌的下探,以及主流自主品牌的上攻,对二线合资品牌带来的冲击。
比如斯柯达,其此前在中国市场上的定位是大众品牌的姐妹品牌,但是随着大众品牌车型的价格下移,斯柯达过去两年市场的表现本来已经出现下行的趋势,而随着捷达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推出,其生存状态将更加艰难。
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李峰在车展上也谈到,当下整个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是,新增就业人口不断下滑,二手车市场像堰塞湖一样越养越大造成对低端品牌巨大杀伤力。豪华品牌、合资品牌的价格不断下探,而自主品牌则稳中有升,形成“踩踏”效应。过去五年,豪华车平均价格下降了12万,合资车下降了1万,自主品牌上升了1万,整个市场价格带被高度压缩。
自主集体抢空间
汽车行业的寒意从2018年下半年一直蔓延到2019年, 2020年的乘用车市场或继续下滑。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几年前就开始预测,自主车企将“只剩五六家”。在二线合资品牌正在困局中挣扎的同时,自主品牌也在为活下去准备更多的筹码。
目前,自主品牌普遍加快在SUV市场的布局。奇瑞控股·JETOUR捷途营销中心总经理李学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就算真的有寒冬,但中国市场足够大,光自主SUV今年的市场容量大概有450万辆左右,如果能够在这一细分市场扎根,对于车企尤其是捷途这类刚刚诞生不久的企业来说,已经有足够的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广州车展上,SUV的新车数量超过50辆。车型数量增长的同时,自主SUV市场细分再细分的趋势也在加速,不少自主品牌都通过“兄弟”作战的方式来加码市场,比如长安的CS75和CS75 PLUS,吉利博越和博越pro,上汽荣威RX5和荣威RX5 MAX。短期来看,踏准市场节奏的自主SUV依然能够在细分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奇瑞旗下的新的产品序列捷途,虽然2018年1月才正式发布,但利用奇瑞在研发和供应链方面的资源,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快速推出了3款新车,在近期又推出X95车型。“无论是产品还是营销,都是唯快不破。”李学用认为。速度也为捷途在市场上争取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今年前11月其累计销量突破11万辆,明年希望冲击20万辆。
SUV之外,自主车企正在所有的细分市场做更细密的产品布局,比如在MPV市场,新宝骏RM-5在此前的车型之外,又在近期广州车展推出1.5L车型版本,而荣威则发布了首款MPV车型。在长安汽车副总裁叶沛看来,二线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在未来几年会大幅压缩。仅以中国特供车或配置简陋的车型进攻自主品牌的势力范围,随着逐渐失去品牌光环,只会让它们输的更快。
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有先天的渠道优势,也更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朱华荣在广州车展上预言,“自主和合资必有一战”,如果自主品牌能够在品牌上进一步突破,并且将对消费者的理解更好的反馈给消费者,传导到终端,其在与二线合资品牌“互搏”的过程中,或将会有更大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