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距上海8000公里之遥的北极圈内的群岛,却与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实现了经济脉搏的共振。
深秋的挪威罗弗敦(Lofoten)地区,冰雪的纯白与植物的炽黄、海洋的深蓝、极光的幻彩……渲染出一个遗世独立的童话王国。这一地区的最大城镇斯沃尔韦尔(Svolvær),居民总人数还不到5000人。然而,小城的一所主要中学Aust-Lofoten高中已经开设了汉语课程。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走进了这所学校,坐在汉语教室里的,是约20位十六七岁金发碧眼的少年。老师是地道的中国人,来自北京的专业院校。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已是学校开设汉语课的第二年,把在该地区另外一个学校的初中生算上,她的学生总人数有约50人。
尽管汉语难学且只是选修课程,但仍吸引了挪威中学生的踊跃参与。
在Aust-Lofoten高中,力推汉语教学的是校长比约斯塔德(Hugo Bjornstad)。他对记者表示,近些年越来越多自由行的中国游客来到罗弗敦,同时当地与中国城市包括上海、浙江舟山等地的经济、文化与人员交流越发密切,这都是学校开设汉语课程的初衷。
无论是学习中文的挪威学生或是出口到中国的挪威海产品,数字都有望不断刷新——这缘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拥有着“向东看”的巨大动力,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正不断发现“蓝色经济”的无穷潜力。
“满足吃货”的海洋渔业
走进中国的任何一个大中城市的美食街区,挑剔的食客们往往一致认同三文鱼刺身或寿司的美味;高级餐厅无一不以“挪威三文鱼刺身”等食材招徕顾客。
远在罗弗敦的挪威渔民和渔业公司也发现,中国消费者的胃口巨大,且有不断升级的趋势——越是优质和高端的产品,他们越是愿意尝试。
罗弗敦所在的北挪威省是浙江的友好省。2017年8月,在浙江省代表团到访之际,舟山市与北挪威省的罗弗敦和西奥伦地区签署了深化合作协议,双方企业也签订了系列商贸协议。
而以油气资源和海产品闻名的挪威,今年以来所有出口到中国市场的海产水产都突飞猛进——以三文鱼的表现最为抢眼,同比增长高达92%。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挪威海产品对华出口总量接近11.2万吨,总金额达36亿挪威克朗(约合27.6亿元人民币)。中国已成为其今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市场。
挪威海产品委员会(NSC)最新公布的统计显示,到第三季度末,今年所有出口到中国市场的挪威海产品都有惊人增长:例如,与去年同期相比,向中国的鲭鱼和帝王蟹出口额也翻了一番多。中国还是挪威北极鳕鱼的最大进口国。
显然,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追求,中国对海产品的需求能级正在跃升。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近期透露,前三季度,中国民生消费类产品进口较快增长,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如水果、化妆品、水海产品进口分别大幅增长42.3%、39.9%、35.9%。
中国进口结构趋向高端,优质消费品的增势抢眼,而作为高品质海鲜出口国的挪威受益匪浅。与此同时,挪威正采取多样化的措施,确保在中国市场上的高成长。
挪威渔业海产部部长奈斯维克(Harald T. Nesvik)近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挪威面对的是一个高端市场。“我们知道中国消费者希望获得的是产品的高品质和可持续性,满足中国监管机构的各项标准要求也非常重要。”
“我们一直在追踪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并希望给予满足。”奈斯维克说。
因为气候环境和水质条件优越,挪威是世界最大的大西洋三文鱼产地。奈斯维克补充说,中国市场很广大,未来希望让三文鱼“游”上更多中国人的餐桌,两国企业可以携手合作研发与升级技术水平,提高海产品的出口速度和效益。
无人机监管海洋垃圾
健康与安全的海产品,仅仅是“蓝色经济”的一部分。
“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它不仅仅让人品尝到舌尖上的海洋,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深海创造的经济生机。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世界超过30亿人依靠海洋为生。包括海洋清洁能源、现代渔业、海运海工、海洋旅游等在内,海洋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1970年占2%,1990年占5%;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到20%。
作为维京人后裔的挪威,视海洋为生命线。挪威大约70%的出口收入来自海洋工业。而为了维护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十分重要。
10月下旬,在奥斯陆举行的第六届“我们的海洋”大会上,来自约100个国家的500名政府首脑、官员和各界领袖以及青年代表为保护和发掘海洋潜力坐到了一起。
“我们必须保护海洋免受污染。”挪威首相埃尔娜·索尔伯格(Erna Solberg)在大会上表示,“只有确保对海洋区域的可持续化管理和利用新技术,才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产业。”
“我们的海洋大会达成了370项承诺,估计总价值至少为5830亿挪威克朗(约合4467亿元人民币)。”挪威外交部长伊娜·埃里克森·瑟雷德(Ine Eriksen Søreide)透露。这些承诺涵盖6个行动领域: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渔业、海上安全以及可持续的蓝色经济。
不仅是政府以及相关组织由上而下地推动,挪威的普通公民越发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与海洋保护的迫切,并积极付诸实际行动。
在奥斯陆,一家名叫“Hold Norge Rent”的机构在防治海洋垃圾污染上做出的成绩引人瞩目。Hold Norge Rent的中文意即“纯净挪威”,是一个接受政府资助的民间组织,致力于防止与减少随意倾倒垃圾、发起志愿者清洁活动、推广可持续化生活方式等。
在挪威漫长的海岸线上,志愿者们在沙滩上搜罗到本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海洋垃圾:旧渔网、木箱、食品包装袋,甚至人们用后丢弃的塑料棉棒。
志愿者行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可见污染。“纯净挪威”的工作人员吉娜·马丁鲁森(Kine Martinussen)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关统计数字:2017年,参与该组织的海洋清洁活动的志愿者约为4.87万人;2018年则增加到了14.28万人,接近2017年的三倍;2019年(截至10月初),已经有8.96万名志愿者参与了4722次志愿清洁活动。
目前,挪威已经设立了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企业间组织Marine Recycling Cluster(海洋循环经济群),涉及从无人机监管到海洋生物研究、清洁行动与废弃物处理。通过与海洋和环境主管机构的合作,它们逐步形成了覆盖海洋垃圾地图测绘、分析和清理以及废物处置的全价值产业链条。
拥抱并保护“蓝色经济”
“当科学家发现北极冰层中也存在极小塑料微粒时,形势令人震惊。”挪威气候与环境部长埃尔维斯滕(Ola Elvestuen)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埃尔维斯滕说,挪威需要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减少污染,保护周边(包括北极)海域。目前,挪威致力于推动2023年前就海洋垃圾和微型塑料达成全球协议。这将是保护海洋环境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里程碑。
海洋污染的根源来自于陆地。近年来,随着海洋塑料污染的话题逐渐被社会公众认识并重视,循环经济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的支持。
而陶朗集团(TOMRA,下称“陶朗”)的发展路径可谓是挪威循环经济的典型。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陶朗就研发出了废弃物的回收和分选体系。去年,陶朗的自动退瓶机业务在全球收集了400亿个饮料瓶,直接减少了11亿升原油开采,相当于减少了3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010年,陶朗在厦门设立了分支机构,踏准了中国经济发展向“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转型步伐,其在中国的业务迅猛发展。近期,厦门市政府已与陶朗展开深入合作,双方将力争联合将厦门打造成中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中国是海洋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3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明对媒体表示,预计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025年将达到13万亿元。直至2030年之前,中国海洋经济将一直处于成长期。
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支持14个城市(区域)创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包括威海、连云港、宁波、厦门、深圳以及上海崇明等地。
在2019年8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正不断增强。然而中国的海洋经济也存在着短板,例如海洋产业发展方式粗放,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等。
毋庸置疑,海洋可持续发展与海洋治理,是“蓝色经济”潜力巨大的组成部分。相关的监管措施升级与技术、装备的升级更新,是一片真正的“蓝海”。
埃尔维斯滕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挪威在政府层面的策略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循环经济体系,确保减少塑料制品的用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回收。此外,循环经济也意味着从一开始就要具有创新思维,设计制造出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中国支持《巴黎协定》并积极投入海洋保护。“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参与非常重要。”埃尔维斯滕表示,挪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也希望与中国相关业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