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数字贸易迅猛增长的趋势,也正影响着全球价值链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近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成政珉(Jeongmin Seong)表示,由于越来越多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出现,也由于逆全球化趋势的抬头,全球价值链正变得比以往更短。但从政策角度来说,国家可以通过帮助企业在海外更好地实现本土化及加强创新能力,来更推动全球价值链朝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那么,在数字化的工业4.0时代,跨国企业在调整其供应链时会考虑哪些因素?新加坡新展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兰多(Aloysius Arlando)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多跨国公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大数据?不同的运营基地需要设立在哪里?整条供应链应如何布局?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并非简单的即插即用模式。”
数字化改变贸易
经合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数字化可以扩大贸易规模、范围和速度,也在改变我们的商品交易方式。比如,在线(电商)平台的增长导致国际包裹数量不断上升。
京东集团副总裁、战略投资部负责人胡宁峰举例称:“今年我们双十一活动开门红销售量最大的进口生鲜是新西兰佳沛奇异果,整个生鲜销售增长6.5倍,而它增长了13倍。这也要归功于我们和海外供应商一两年中不断的投入和铺垫,消费者下单和到货的背后,是从源头采买、国际货运、冷链运输到24小时不间断跟进的保障服务,这样才能在消费者点单后12小时内保证送到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也表示:“技术对消费市场是很大的加速。中国现在的技术已经相当发达,40%的消费是在网络上进行的。”
此外,数字化还能使公司为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可数字化联通的客户带来新产品和服务。
小米集团国际政府事务副总裁王采宜在前述论坛上介绍,小米在9年时间内实现了从零到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公司,这正是得益于科技对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全球价值链已经从物理价值链转变为数字化价值链,生产流程已经全球化。以前我们卖货是一货千厂,一个产品卖给所有人,但现在通过数字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做到千人千厂。”她称,“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整合全球价值链的网络,再通过全球价值网络来整合全球的最优资源,我们把可以所有的生产动线都用全球的最优资源形成一个闭环。”
对外经贸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海外院长王直认为,这种全球价值链的转移是成本趋向的,行动者也更倾向于执行旨在降低成本的政策。据麦肯锡估计,目前所有采购任务在不久后的自动化程度可以达到80%,这样可以每年节省3~10%的成本。
王直对此表示:“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和什么样的成本去生产商品。” 他提出,全球价值链趋势能够帮助中国融入全球市场,中国也需要与国际市场上的外企进行合作,利用各国差异化的成本优势激活区域潜力和生产要素。
而对于企业来说,他建议:“企业要做好内功,工业革命4.0的基础是数字化 ,一定要把基础打好,迅速跟上数字化浪潮,如果跟不上数字化浪潮,企业是会被淘汰的。”
数字利用与监管之争议
但在数字贸易的中心,数据的利用与监管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争议。2018年,欧盟通过了严苛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但其推广却面临不小的阻力。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在前述论坛上表示,现在全球缺乏对信息进行合理管制的制度安排,这应该是二十国集团(G20)的作用,今年七国集团(G7)已经试图开始推进,但还不足以完成世界性的制度安排。
他对此补充道,当下,在数字经济、数字货币和社交媒体等方面制度的制定均迫在眉睫,比如虚拟货币Libra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我的结论是,在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基础设施领域,急需全球合作,这种合作平台最好是G20。要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些主要经济体再次回到多边主义框架下,同心协力,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他说。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管理委员会主席科克勒(Jochen Köckler)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可以肯定的是,在生产中使用数据的好处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必须找到它的边界在哪里——何时可以收集数据?可以收集多少数据?可以在哪里使用这些数据?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未来生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