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猪肉价格的上涨,10月CPI创下逾七年以来的新高。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8%,前值3.0%;环比上涨0.9%,前值0.9。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6%,前值-1.2,环比上涨0.1%,前值0.1%。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5%,涨幅与上月相同。如扣除猪肉价格上涨因素,CPI环比上涨约0.1%,同比上涨约1.3%,总体稳定。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本轮CPI的上行主要是由猪价上涨带来的结构性通胀,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水平仍然处在低位,物价短期结构性上涨对年内货币政策的掣肘有限。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表示,从同比看,10月CPI上涨3.8%,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总涨幅的近三分之二。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鸡蛋价格涨幅在12.3%~21.4%之间,五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41个百分点。
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价格分别上涨2.1%、1.9%和1.2%,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49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5%,影响CPI下降约0.42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5.4%和16.2%,两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36个百分点。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CPI进入3时代并不需要过度解读或恐慌,由于供给因素引起的CPI上涨,具有周期性、阶段性、季节性的特点,随着猪肉生产周期和天气因素影响减弱,CPI价格会自然回落。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规模化养殖,增加猪肉供给、其他替代肉类的供给,以及增加猪肉进口的方式,平衡市场的供求关系,缓解猪肉价格对于CPI的影响。
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10月猪肉平均批发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进入10月下旬,涨幅有所收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近期猪肉价格环比涨幅有所收窄,未来一段时间猪肉价格仍将是带动食品价格和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为了缓解猪价上行压力,从中央到地方频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猪肉市场供应。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10月25日表示,已有24个省份相继发布促进生猪生产的措施,吉林、辽宁、山东等12个省生猪存栏环比增加或持平,生产恢复向好的因素明显增多,生猪生产整体上进入止降回升的转折期。按照这一趋势,年底前生猪生产产能有望探底回升,明年有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10月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猪肉生产的政策,随着政策效果的不断显现,猪肉的供求关系会逐步得到缓解,价格经过一段时间会回归到正常区间。
PPI方面,10月PPI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PPI同比下降1.6%,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
基数抬升、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需求不足以及房地产调控趋严是导致PPI几个月来持续为负的主要原因。
海清FICC研究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撰文分析,PPI基本完全跟随基数波动。2018年5月~10月为PPI环比超高基数,仅基数效应贡献PPI同比下降2.2%。但这种基数效应是不可持续的,11月开始将进入PPI环比超低基数,基数效应将拉动PPI同比上涨1.9%。预期10月之后PPI将快速回升,12月或者明年1月PPI将重新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