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实体经济,正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极。
31日下午,德勤中国在武汉发布德勤-光谷高科技高成长20强榜单,12家为软件和生命科学企业。
其中,软件领域企业主要发展泛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符合科技行业趋势;生命科学领域企业则在生物技术、制药、医疗器械三大块均有分布。这与光谷的相关政策扶持和这两个领域富有成长性机会有一定关系,同样亦是A股科创板和中小板较为关注的产业板块。
与往年相比,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企业家数也有所上升。其中有近半数的企业与5G商用的铺开有关联,聚焦车联网的互联网公司和提供物联网设备支持的智能制造企业都迎来了更大的应用市场。
德勤光谷20强评选一直是武汉东湖高新区上市企业的摇篮,比如2017年上榜企业斗鱼、帝尔激光、锐科激光均已登陆资本市场。
高科技企业面对三大风险
德勤同时发放了首席执行官调查官问卷,得出了2019德勤光谷高科技高成长20强调查报告。
从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由于武汉市政府重点支持、大力发展光谷软件园和武汉软件新城,软件行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企业家数位于第一;生命科学、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企业的数量同样较多,体现了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产业的繁荣。
60家受访企业中,超40%的企业表示面临的挑战包括客户对新模式、新技术接受度低。科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往往有别于传统行业,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市场验证,普及度不高,这成为了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
一方面,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满足客户对新技术和模式的高期望值与高要求;另一方面,客户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度还需要时间来对市场进行的进一步培养。
较高的人力成本、激烈的竞争和不利的政策法规则是企业最需面对的三大风险。受访企业认为,尽管武汉已出台大量人才引进政策,高校总数仅次于北京,拥有46所本科层次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百万,且高校应届生留存率为72.1%,人才流出较少,然而高新技术人才依然供不应求,存在高校相关专业人数比例较小,人才薪资要求较高等情况。
2018年数据显示,武汉光谷求职者期望薪资分化度较大,为6.93,招聘薪资分化度为5.46,求职者前10%高薪酬岗位的平均期望薪资高出企业前10%高薪酬岗位的平均招聘薪资达26.2个百分点。人才缺口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扩大,随着武汉光谷科技企业的数目增加,竞争愈发激烈,压缩了企业的定价空间。
同时,政府出台的有关人才引进、资金补贴、资源集聚等方面的政策或法规帮助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然而正是由于政策权重较大,一旦政策补贴缩紧将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形成重大风险。在高科技企业数目增多的背景下,政策要求的水涨船高或将成为趋势,使政策面成为了一个潜在风险因素。
武汉成都齐头并进
第一财经记者对比发现,武汉、成都在GDP增长方面较为类似,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逆势上扬。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实体经济方面,武汉、成都一直齐头并进。
2018年,成都、武汉两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均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增长16.1%、14.5%,展现出两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高速发展的势头。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占GDP比重20.6%,成为武汉实体经济增长极。在产业方面,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增长速度较快,这得益于东湖高新区在通讯制造、数字技术等创新产业的发展。相比之下,成都则在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与成都航空动力产业园近年项目增多、政府助阵建设有一定关系。
金融、科技双向促进,协同发展。2018年,武汉金融业增加值达1233.3亿元,探索“资智结合”模式,支持科创企业129户,对应投资总额41.2亿元,同比增长27.4%。细分领域中,能源及环保、信息技术制造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39倍、1.37倍,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则增长2.6倍。
专利数据上,成都2018年共申请专利107801件,专利授权57370件,均多于武汉。但武汉在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武汉34件,成都22件)和专利授权比(武汉61%,成都53%)则呈现出显著优势,每万名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于全国前列。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武汉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稳定增长,科技成果转化局共签约项目1072项,金额达371亿元,全市吸纳技术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不过,在外向型经济方面,武汉相比成都仍有提升空间。以东湖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为例,2018年东湖高新区的进出口总额为1031.4亿元,仅为成都高新区(3378.2亿元)的1/3,前者在外资投入和出口等领域还有待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