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部和银保监会等四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给予充分肯定。通过多方协同推进,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业保险国家。
作为我国最早经营农业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财险公司,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讲述了该公司在推进农业保险向高质量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发展经验,其构建起立体式农险产品体系,承保250多个品种,农险产品数量超过3200个。
理清政府和保险公司关系
人保财险农业保险部主要负责人张海军表示,在农险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商业保险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保财险近年来构建了“中央政策性险种为主导,地方政策性险种、商业型险种和创新型险种为补充”的立体式农险产品体系,承保250多个品种,农险产品数量超过3200个。
自2007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2亿元增至2018年的572亿元,参保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至1.95亿户次,提供农业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加到3.46万亿元。2018年,我国农业保险赔款金额达到423.2亿元,占直接经济损失的16%,是中央财政下拨补助资金的3.7倍。通过对受灾农户的点到点支持,农业保险转变了传统灾害救助“撒胡椒面”的平均分配方式,实现了“精准滴灌”式补偿。
但不可否认,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农户实际需求相比,我国农险保障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承保覆盖面偏低,保额不能完全覆盖生产成本以及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对农业特色标的、新型风险等的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是当前农险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
张海军表示,我国农业保险采取的是提供财政补贴的政策性经营模式,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理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关键。对此,上述《指导意见》特别明晰了政府与市场边界,“各级政府不参与农业保险具体经营,要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
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决定了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大有可为。在近年的实践中,保险公司也在努力寻求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渴”的保险方案。
例如,人保财险在浙江量身定制的“绿荫保障计划”就是其中之一。据张海军介绍,该计划切实考虑到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需求,保障全面,投保灵活简单,方案由“农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保险”四个部分组成。同时,人保财险还在江苏推出“向日葵”保障计划,在山东推出“农企无忧”组合保险产品,并向全国推广。
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障水平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发力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例如,在浙江,人保财险根据农户需要,针对不同茶叶品种推出了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支持茶叶产业发展。
目前,人保财险主动对接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规划,选择“茶菌果蔬,肉蛋奶禽,种药烟花”等18个重点品种大力发展特色农险产品,“一县一品”“一镇一品”的发展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科技赋能农险服务升级
为解决农险“面对面服务”问题,人保财险在农村地区中心乡镇、普通乡镇及行政村分别设置三农营销服务部7700个、三农保险服务站2.68万个、三农保险服务点31万个,覆盖了98%的乡镇和54%的行政村,同时组建了一支39万人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队伍,累计配置三农保险服务汽车超过6000辆,翻山越岭地为农户提供面对面服务。
张海军表示,人保财险的农村保险基层网络体系连接了农村千家万户,力争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不出村上保险,不出村办理赔,不出村领赔款”的“三不出村”服务。如今年“利奇马”台风过后,浙江、山东、江苏等农险工作人员走村入户,连续作战,首笔农险赔款从出险报案到结案仅1小时。
高效理赔的背后,保险科技是重要支撑。为不断提高数字化和智慧经营水平,中国人保加大保险科技投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公司已建立6.5亿亩耕地图斑库,全面上线了新一代农险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了农险承保理赔的全流程、精准闭环管理。
“农业保险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科技为农业保险赋能,这是农业保险必须坚持的前进方向。”张海军表示。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