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的又一场盛宴来了。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今天(29日)透露,《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2019年支持经费已超过70亿元。
与此同时,环渤海三省一市均按照“一湾一策、一口一策”的要求,全部完成了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方案编制,治理和修复正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部将统筹推进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海洋保护地选划、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等生态保护修复。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上午召开的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介绍,《行动计划》印发近一年来,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2019年前3个季度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比例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提升,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方案全部编制完成,海洋生态修复正在推进过程中。
霍传林介绍,天津市将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市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并在原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印发实施了强化作战计划;山东省自我加压,将攻坚战范围由省辖渤海海域拓展至省辖全海域;河北省唐山市先试先行,率先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辽宁省大连市最早启动渤海攻坚战。
生态环境部监测结果显示,截至9月,《行动计划》入海河流“消劣”任务涉及的10个断面中水质劣于V类的仅剩2个,“消劣行动”取得积极成果;目前三省一市13个沿海城市(区)已完成一级和二级排查。三省一市共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00余家。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霍传林介绍,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统筹推进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海洋保护地选划、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等生态保护修复,为提高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创造条件。
截至目前,三省一市均按照“一湾一策、一口一策”的要求,全部完成了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方案编制;重点推进河北滦南湿地和黄骅湿地、天津大港湿地和汉沽湿地、山东莱州湾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选划为自然保护地。三省一市排查企业超过500家,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1900余处,下达整改文书180份以上,备案5400余家企业的环境应急计划。
“渤海是半封闭型内海,其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惯性大、滞后性高、突发性强等特点。”霍传林同时表示,虽然目前攻坚战取得初步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实现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达到《行动计划》的目标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的调查发现,部分城市海洋垃圾防治、环境风险防范等任务进展缓慢,生态整治修复成效尚不明显;受基础薄弱、资金短缺、治理周期等因素影响,海洋垃圾防治、环境风险防范等任务进展相对缓慢,生态整治修复成效还不明显。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等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劣四类水体。暂时消除劣Ⅴ类的入海河流国控断面尚不稳定,海河大闸、大清河口等多个已经“消劣”的断面在个别月份出现反弹现象。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生态环境部将结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统筹强化监督、驻点帮扶等,加强对工作滞后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区域的指导和督促。管好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入海河流和直排海污染源两道“闸口”,带动陆海统筹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同时,通过技术帮扶指导,在莱州湾重点督促做好污染来源解析,切实提升治理针对性和治理效率;在辽东湾重点督促做好退养还滩、入海河流流域治理,维护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在渤海湾重点督促巩固水质改善成效,保持近岸海域水质改善趋势。
霍传林表示,生态环境部还将做好《“十四五”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按照“贯通陆海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总体思路,以“管用,好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对新时期海洋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