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行业巨大变革,以及中国持续对外开放,这对中国汽车行业的人才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近日举行的全球汽车人才联合年会期间,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形势严峻,但仍是一条必经之路,其中既包括技术也包括市场的国际化,为了解决目前的市场困局,中国汽车行业应当跟随对外开放的的步伐,建立起面对全球人才的国际化“朋友圈”。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形势不断在面临着挑战:一方面来自于本土市场的潜力挖掘层面。中国汽车市场的年销量逐年下降态势,且目前的下降态势仍将持续2~3年甚至更久,而由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也迫使中国车企加快“走出去”扩大市场范围,与全球顶尖车企进行竞争。长城汽车、奇瑞、长安等较早展开海外布;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目前快速变革的市场形势,近年来汽车市场的不振,导致全球多个主流车企与零部件企业面临着经营层面的困难,包括博世、奥托立夫、舍弗勒及巴斯夫等零部件企业均宣布了5~8%幅度不等的裁员计划,但随着“新四化”的加速,企业又不得不需要更多研发人才,以满足在新技术研发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汽车人才大数据报告》,2017~2018年度,中国汽车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吸引指数为1.046,位居行业第三,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缺口达68万人。
此外,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在面临“新四化”为代表的深刻变革之下,也存在人才极度匮乏的痛点。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高旭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中国汽车市场已步入存量时代,消费者的汽车购买行为回归产品本质及产品体验,通过产品、技术、营销等手段创造差异化品牌定位,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取胜目前市场的重要法宝。
一边是市场并不景气的收益压力,另一边则是消费者又在期待创新型产品,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曾在美国多家车企从事研发工作的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副会长董愚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通过扩大拥有海外背景的国际化人才比重,进而通过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助力中国汽车行业国际化与创新化。
“以我曾所在的车企为例,我们部门有473名员工,来自数十个国家,其中包括欧洲、非洲乃至中东等地,这些人一方面拥有者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教育背景,能够在研发与讨论过程中,提供不一样的观点,另外在推出符合海外消费者的产品时,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回到国内发现,绝大多数主流车企的研发人员中,有留学背景或外籍员工的比重甚至不足一成。”董愚表示。
曾在加拿大、美国学习的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表示,中国汽车为了要在世界立足,必须要有奋斗的精神,而许多回国的海归人才,他们正是放弃了国外舒服的工作,回国甘愿奋斗,这也是一个企业获得突破与创新的根基。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刘义也认为,中国车企的国际化正在从国际化贸易、营销到向国际化运营转变,在此过程中经历过发达市场的国际化人才必不可少。
与此同时,如何将这些国际人才“朋友圈”常态化?在日本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辛平则向第一财经记者称,“朋友圈”不仅要有,而且还要用好,为此要强调交流作用,与国内、当地汽车界加强交流机制,并建立成果合作及共享机制,鼓励及时发掘创新成果,可考虑由政府牵头,联合多个企业与研究院,在不同课题出力,然后各取所需,专利由这些研究院共享,使所有研发成果为中国汽车产业所用。
如今,全球汽车新技术的人才成为香饽饽,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外资汽车企业挖中国人才的墙脚。特斯拉第三季度盈利1.43亿美元,运营成本下降至9.3亿美元,与此同时位于上海的新工厂也投入试运行,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在上海工厂成立前夕,大规模招募本土研发人员,其招聘规模也呈现出快速成长的阶段。
除此以外,博世、现代摩比斯、LG化学等全球主流的零部件企业也宣布在华增加市场及研发人员的计划,而恒大新能源也在其官网宣布,将针对全球招募近4000名高级科技人员;而从事汽车配件材料的韩系企业LG Hausys(乐金华奥斯)的人力负责人Zoe也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目前其所在的公司从以前的韩国本土员工为主,逐步向扩大中国员工的比重的方向转变,且这种趋势在多家外资汽车企业均有所出现。
对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刘淼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目前的汽车人才培养过程体系下,中国国内仍缺少对于新能源、自动驾驶等高热度背景下的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而更多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加盟高校、车企,有助于中国汽车行业进一步把握最新技术,而中国本土人才与国际化人才共同结合的“朋友圈”,将帮助中国汽车行业实现全球化运营之路,也是中国车企走出本土市场,向海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