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策扶持不断加码的同时,中国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国内药企竞争压力随之增加。那么,对于医药行业和康弘药业的过去与未来,柯尊洪又有何感受?
10月13日,柯尊洪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时指出,一个人一辈子干不了多少事情,一个企业也是一样,必须要聚焦你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所以康弘的定位很清楚,“能做到两到三个走向全球的产品,这就是我的梦想,也是康弘的梦想。”
与新兴行业的企业家不同,专注于医药行业的柯尊洪很少站在台前,但是也正因于此,使得他和康弘药业更为务实。
1984年,柯尊洪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从事教学,调至华西医学院附院一线工作。“80年代根本没有创新药的概念,化学药都是仿制,中成药也是老一套,然后就是进口药,但是价格非常昂贵。”柯尊洪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一种50毫克的胶囊,一粒胶囊的价格是47.5元,当时大学毕业生月工资才只有100多元,我当时说这简直是天价药。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有了“要做中国人自己的药”的想法。
由于医药创新投入大、时间长、门槛高,加上彼时国内药企实力较弱,所以多数药企都选择了“短平快”的仿制药道路。于是便出现了,国内创新药发展落后、综合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并一直延续至今。对此业内更是将其调侃为,美国大型医药贸易公司只有2家,生产商200多家,研发公司20000多家。而中国刚好相反,创新药研发公司200多家,生产商4000家,医药贸易公司17000多家。
直至1994年,“科班出身”的柯尊洪下海经商创办康弘药业,创立之初就提出创新是立业之基、生存之本、发展之路。康弘第一个产品松龄血脉康胶囊,就是自己研发,并申请了处方专利。“当时给研发部的定位也比较粗糙,但是基本明确了创新的方向。”柯尊洪介绍称。
所谓的方向即是“三不原则”,没有明确市场定位的不做,未能满足临床需求的不做,没有知识产权的不做。
不过,随着今年6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加入ICH,国内药企竞争压力大增,开始倒逼其加快创新步伐。需要指出的是,与80年代不同,目前国内规模以上药企资金、技术等都有了一定积累,加上医疗改革相关配套政策不断落地支持,新药研发开始提速。
“近几年,国内已经有很多新药申报,但是离正式上市还需要一定时间,国内企业的创新产品份额会逐步提升,现在趋势已经出来了”柯尊洪说,尤其是近几年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策略,这对整个医药行业发展推动很大。
之所以柯尊洪如此坚定创新,除了个人经历、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外,他还始终抱有一个想法,就是“作为一个大国,一个民族的健康是不能掌握在别国的手里,不能由别的国家来控制的。”
不难看出,康柏西普的成功并非偶然,领导的决策与魄力,潜心数十年,耗资数十亿,随时有临床疗效不达标而放弃研发的危险。上市后迅速开疆扩土,攻城拔寨,抢夺回本应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片市场。
如今,康柏西普让柯尊洪引以为傲,“我希望有一天康柏西普能够走出国门。”
或许,这就是当今民族医药创新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