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上海人口中,杨浦区被称为“大杨浦”。1889年,公共租界当局在原浦江江堤上修筑杨树浦路,掀开了杨树浦百年工业文明的序幕。这里是上海最早、最大的工业区,承载着大工业时代的荣耀与创伤,也兼具铿锵之美和粗放之气。
9月29日,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的公共空间将正式向市民开放。当天开幕的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上,有着百年历史的杨浦滨江沿江工业景观,将在公众面前重新焕发新貌。
2019空间艺术季以“相遇”为主题,分为“空间艺术”和“规划建筑”两个板块。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是艺术季的主展场,原上海船厂旧址则是主展馆片区。在未来两个月中,艺术季将通过1个主展、13个实践案例展、12个联合展和100多场公共活动,结合“百万市民看上海”等文旅融合策划,展示上海滨水空间贯通的新景观。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艺术总监北川富朗是艺术季的总策展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这位日本艺术策展人介绍,艺术季的主要亮点在于“拥有来自20位中外艺术家的永久性作品”,“将滨江岸线上极具象征性的重要设施船坞作为艺术作品的舞台,并在船坞上举办由装置、影像和音乐作品交织构成的开幕式”,以及“在百年历史的毛麻仓库,呈现18件艺术作品”。
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的公共空间被认为是本届艺术季最大的亮点。北川富朗邀请了刘建华、沈烈毅、徐震、向阳、韩家英、浅井裕介、川添善行、高桥启祐、菲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等十多位知名艺术家在建筑物中进行创作。这些作品都与空间场所的特征紧密联系,未来,它们将永久保留在滨江岸线。在毛麻仓库二层,胡为一、何翔宇等16位当代艺术家,借上海16个行政区的数字,创作出“上海十六景”;在毛麻仓库的三楼和四楼,艺术家通过上海、威尼斯、悉尼的“三城记”滨水故事来展现“水之魔力”。
除此之外,排布在杨浦滨江南段2.7公里的百年工业遗迹也将揭开神秘面纱。经过建筑师团队的改造,沿江的7处,12栋,7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如电站辅机厂、新一棉、制皂厂、杨树浦煤气厂、杨树浦发电厂等遗迹已经能够重新融入城市生活。改造后的老工业区,依然保留着厚重的历史感,却与老上海人昔日印象中的“大杨浦”大相径庭了。
艺术季期间,还有学术交流、宣传、儿童教育和综合活动共四大类140余项活动等待着市民。比如,艺术季开幕艺术作品《相遇·杨浦滨江》,由彩虹合唱团合唱套曲《相遇》、高桥啓祐影像作品《水的记忆》等,都将使杨浦滨江热闹非凡。
事实上,今年的空间艺术季已经不是近年来首次改造、开放旧工业遗存的尝试。通过几年的逐步开发,黄浦江沿岸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型岸线已经逐渐向生活型岸线转型。从2015年徐汇西岸飞机库、到2017年浦东民生码头8万吨粮仓再到此次对杨浦滨江老工业建筑的探索,都是转型的一部分。而此次开放的杨浦滨江则是黄浦江边最长的工业遗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