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业首个基差交易平台昨日在大商所上线,这将很大程度提升业务效率,提供更具公开和透明的报价场所
■本报记者 王宁
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期货价格+基差”作为定价方式的基差贸易,目前已在能源、金属、农产品等领域成为全球通行的大宗商品贸易定价规则。现阶段,期货市场正再度“拉拢”银行参与,基差贸易将迎来一场创新机遇期。
9月25日,中国期货业首个基差交易平台在大商所上线,《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基差交易平台的上线对引导相关企业正确认识、参与基差贸易,对提高基差贸易在产业链中的接受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差交易平台还引入了银期合作,商业银行可以提供资信评估、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对参与者设立准入资格
《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大商所上线的基差交易平台业务定位为以“期货价格+基差”定价的商品远期交易,因而在平台上签署的基差贸易合同,均是买卖双方以某期货合约价格为计价基础,加上基差,作为交收结算价格的货物购销合同,合同可以转让、回购或实物交收的方式了结。
同时,基差交易平台采取了交易商认证制度,产业企业和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等企业法人必须先向平台递交申请及财务审计报告、企业信用报告等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查符合要求才可以成为交易商。平台还针对每个品种(系列)设置了交易商数量上限,从而尽可能保证参与平台业务的交易商都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
据国信金阳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传统的贸易模式,基差贸易的优势体现在下述五个方面:一是采用期货价格作为基准,公允、公平且公开,便于增加交易定价的公信度;二是方便企业灵活设计并运用多样化的对冲策略;三是期货价格的透明度高,更加贴合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四是允许企业多次分批点价,可以降低企业的谈判成本;五是规避了“货到地头死”的现货价格风险,减少了销售中的不确定性。
四联化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差贸易将商品的绝对价格波动风险转化为相对价格波动风险,即基差波动风险,而标准品基差波动呈现均值回归,上下边际相对可控,因此显著降低了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提高了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且更能充分发挥产业企业在现货供求关系分析方面的优势。
引入银期合作
由于具备诸多优势,一些企业已经在实践中大量使用基差贸易。记者了解到,东证润和从2017年开始参与PE和PP的基差贸易,目前这两个品种的基差贸易量占其总贸易量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而PVC相关产品的基差贸易量占比更是达到了80%以上;浙期实业则是从2013年成立起就开始参与基差贸易,经过6年发展,基差贸易涉及的品种已扩展至各类乙二醇、玉米、塑料、铁矿石、橡胶、国产棉花、甲醇等,基差贸易量的占比已经达到70%至90%。
业内人士表示,基差交易平台的上线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线下基差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参与基差交易平台的交易商大多具有基差报价能力和参与意愿,平台可以汇集各方信息,便于企业寻找、筛选合适的交易对手和交易标的,大幅减少了企业在寻找基差贸易对手方上花费的时间,提升了基差贸易的效率。
同时,基差交易平台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基差报价场所,使企业能在更大范围内了解相关品种的基差报价情况,既避免了逐一询价评估的繁琐,也降低了因报价失误导致利润受损的可能,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线下贸易中信息不对称、市场不透明的问题。
最后,基差交易平台实行交易商认证制度和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平台各品种的交易商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在降低交易信用风险的同时,有利于打消客户对资金安全的疑虑,对打破现货贸易“白名单”壁垒、进一步推广基差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基差交易平台将使市场更加规范,使贸易环境更加安全,有利于形成更加公开公正的示范效应,必将吸引更多的贸易商开展基差贸易。”浙期实业有关负责人如是评价基差交易平台上线的积极意义。
据了解,基差交易平台还引入了银期合作,商业银行可以提供资信评估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不少交易商对基于平台真实贸易场景的供应链融资尤为期待,因为这类服务可以优化贸易环节中的资金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基差贸易的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