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沪深两市百股跌停,A股整体低迷,大盘仍徘徊于3000点上下。科技股继前一日集体回调后,板块继续全线杀跌,当日申万电子、通信、计算机三大行业的相关指数分别下降逾4%。
事实上,个股如兆易创新(603986.SH)、博通集成(603068.SH)、长电科技(600584.SH)等今年内均实现60%以上的涨幅。突然回调令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是科技公司此前的估值过高吗?
第一财经记者调研多家科技企业发现,科技类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处于不同的价值链环节,而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迥然不同。评估科创企业发展前景,还需要对企业实际情况做更多具体了解。
估值争议
“科技企业估值稍高是可以接受的,”一位投资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某种程度上,适当的高估值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他认为,从趋势看,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公司都已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日短期调整并不会影响改变资本长期的方向。5G、AI带来的通信、设备、电子信息等产业是万亿级的市场。从中长期看,技术研发与革新是科技股的核心价值,且在行业景气度和政策支撑下,科技股仍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力。”他说。
“人工智能”是2019年A股的关键词之一。在AI和5G与机器人技术结合,人工智能迎来高速发展,正不断催生新的科技消费电子品类。
从2012年开始,机器人投资热潮令市场一度出现机器人“泡沫”质疑。到2018年,产业的热度逐渐降温,变得理性起来。Wind数据显示,2015年6月3日,机器人指数为历史最高的8608.66点,并于当年走出过山车式般的走势。今年,该指数累计涨幅22.2%,在一季度呈现连续上扬后逐步显现平稳。截至9月26日,机器人指数收报3359.08点,跌幅2.98%。
前述机构投资负责人认为,科技板块的短期回调并非因为之前估值过高。不过,在他看来,具有真正技术竞争力的科技股估值仍在合理区间。
“伴随着资本投入和产业变革,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大浪淘沙的阶段。有实际业绩提升匹配表现的科技股即便估值稍高也未必是坏事。现在对于机器人企业的估值高与掌握的技术密切相关,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实际推动和技术革新。”该人士称。
从“可选”到“必须”
消费类电子产品因其酷炫的概念往往容易引发资金的追捧。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是可选消费品还是必需品,面对的市场也完全不同。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2018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92亿美元,预计2020年可达157亿美元。随着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的运用,已经可以看到扫地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客服机器人等品类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相关科技公司股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简单而言,服务机器人分为消费服务和专业服务两大类。消费服务机器人多为满足个人及家庭场景的日常消费需求,主要应用场景有智能家居机器人(扫地机、智能音箱等)、教育机器人(陪护、教程教育等)、娱乐休闲机器人(水下机器人、伴侣机器人)等;专业服务机器人多为“机器换人”,主要应用场景有商业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特种应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军事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等)。
在家政先行、娱乐后置的普世观念下,因扫地机器人满足刚性需求(每户家庭清扫需求)、高频率(每天或几天一次)、痛点性(简单、重复、枯燥)等,成为了家用服务机器人中率先实现产业化,且是单一最大品类产品。
国金证券研报数据指出,2018年,全球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48%,分别高于医疗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20%、24%。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家政机器人和娱乐休闲机器人,其中家政机器人占比市场份额72.78%。
过去几年,随着扫地机器人性价比不断提高(智能化提高、价格降低)及需求端提升,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呈爆发增长。国金证券研报显示,2017年我国扫地机器人销售量406万台,2013年同期销售量仅57万台。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作为单一最大品类,扫地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仍很低。目前中国市场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沿海城市、内地城市渗透率分别为5%、0.4%,远低于美国的12%,日本、欧洲则均不到5%。
科沃斯(603486.SH)董事会相关负责人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与该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是必需品还是可选品密切相关。
“消费者的角度,家用服务型机器人是个可选品,其需求地位还未达到冰箱、空调一般必须的存在。以空调为例,除了空调之外,没有可以用来制热制冷的替代产品。但是扫地清洁,用户可以亲力亲为,或是雇保洁员。扫地机器人在全世界渗透率低,是当前消费性服务机器人行业的过渡现状。同时也是机器人商业化面临的挑战——可选品到必需品的跨越。”他说。
该人士认为,渗透率低,意味市场天花板很高、空间很大,但实现市场蓝海需要技术的进步。“这就涉及到另一方面,机器人能做到什么程度?是否能够智能化到和人力一样,甚至更好。目前的技术不断更迭,很多产品用户体验大幅提升,已经做到70分左右,距离完美仍有距离,这也是它仍是可选品的原因之一。”他说。
技术仍是核心
从研发创新到落地应用,是科技类产品面临的共同挑战。服务型机器人同样如此。
“机器人不是为造而造,它是在某个应用场景下被用于满足、解决使用者的需求。就目前来看,服务机器人要完美地落解决用户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最关键的是软硬件、AI等技术的提升。”前述科沃斯相关负责人认为,真正能称为机器人的产品和人一样,应具备感知、决策、行动的能力。这三项看似对于人类简单的三个步骤,要实现在机器人技术并不容易的。
最重要的是感知。既机器人理解所处环境的能力。感知就如机器人的“眼睛”,如何更深、更广、更准确地理解环境。芯片、传感器等技术的进步能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环境。感知是输入,下一步决策便是输出。把有效的信息参数组织起来,做出具有逻辑高效的决定涉及软件技术的算力和算法技术,包括导航、建图、定位等。
他认为,能代替人力完成简单、枯燥的产品具备成为必需品的潜质,只有技术的创新进步才能释放这个潜质。以家庭清洁需求为例,最近几年,导航规划类产品的逐渐普及,消费者渐渐感知扫地机器人从过去的“玩具”进步到“工具”。
“最初的产品只能被称为扫地机,产品几乎无法理解环境。现在无论是通过雷达激光扫描,或是通过视觉的动态定位捕捉的方式能进行有规划的覆盖,”前述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技术局限是无法到达三维空间。
此外,他还指出,服务性机器人行业的门槛并不低。随着国内自主芯片的大踏步提升,仅感知这一项几乎每年都是一次更新迭代。“仅一个扫地机器人涵盖包括机器视觉、AI、SLAM算法、传感器、芯片等领域。机器人行业也是资本相对密集的行业,需要企业持续投入研发费用,且研发的成果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会发挥效果。”该人士认为,随着产品渗透率、使用率提升,有足够多的产品问题被提炼成共性并攻克了技术壁垒才能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