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7月以来,基金经理的“一拖多”现象持续受到关注。数据显示,目前管理基金数量在5只以上(含,下同)的基金经理有578位,占比达到28.1%。但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跟踪发现,随着监管规范,目前有公募基金已在基金经理数量上“做减法”。分析人士指出,基金公司可根据“互补”策略匹配基金经理风格与产品,加上监管持续规范引导,未来“一拖多”现象有望得以根除。
“一拖多”明显影响业绩
所谓“一拖多”,是指一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多只产品(一般也包括一只产品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由此引发的“风格混乱”和“挂名”等现象。
诺亚正行公募研究中心研究经理李懿哲对记者指出,“一拖多”现象一直存在,但频繁出现并引发市场关注大约是在2014年之后。“近年来,基金公司大力布局产品线(尤其是不需过多投入人力的被动产品),但由于基金数量扩充与基金经理储备之间存在矛盾,一拖多逐渐成为常态。”
“近年来市场行情低迷,新发基金规模相对较小,若单个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太少,其管理规模上不去,创造的管理费也相对有限。同时,基金公司为吸引增量资金,也会让明星基金经理挂名新基,就造成了一拖多现象。”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指出,基金经理个人精力毕竟有限,过度的“一拖多”会导致产品风格混乱。“一个基金经理若同时管理大盘、小盘、成长、价值等类型基金,业绩往往会有较大差异。”李懿哲则进一步指出,基金经理“纯挂名”会影响基金评价精度,投资者和基金评价人员难以评价基金好坏;若同时管理多只产品,则会因精力分散影响业绩。
数据显示,截至9月19日,公募行业有2057位基金经理和5020只基金,平均每人管理2.44只基金。但实际上,2057位基金经理中有578位管理的基金数量在5只以上,占比达28.1%。其中,管理数量在10只、15只、20只以上的基金经理数量,分别为132位、33位、13位,管理数量最多的达到了27只。
以华南某公募的权益基金经理佳燕(化名)为例,目前她管理的基金数量超过20只。记者发现,其管理的基金任期最差回报和最好回报分别为-4%和104%,差距达到108%。其中,她管理的两只灵活配置基金A和基金B均成立于2015年,股票投资范围均为0-95%。从成立至今的业绩来看,截至9月19日,基金A成立以来回报达到70%,而基金B的回报则不足35%。
公募已在“做减法”
据记者了解,今年7月底,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基金公司的拟任基金经理与督察长承诺产品不存在“挂名”行为。另据称,近期监管层即将对基金经理的管理数量提出要求(下称“要求”),主动产品型和被动产品型基金经理最多管理的基金数量,分别不超过10只和15只。
记者近日从多家公募处获悉,目前各家公司还没收到具体的数量要求,但已朝着监管的引导在“做减法”。其中,沪上某公募内部人士对记者直言:“(做减法)可从近期的基金经理变更中看出端倪。”
以记者追踪统计的深圳四家公募为例(下称“A公募”“B公募”“C公募”“D公募”),从8月15日至9月19日,四家公募共发生12起基金经理离任事件(A公募6起,B公募3起,C公募2起,D公募1起)。其中,根据公告,A公募的6起离任,分别有4起为“二去一”(即某只产品由两位基金经理去掉一位,下同)、1起为“四去一”、1起为“三去一”;B公募的3起离任,分别有2起为“二去一”,1起为“三去一”;公募C的2起离任均为“二去一”;公募D的1起离任为“三去二”。
“近期公司的基金经理离任,主要是为配合监管解决一拖多问题,接下来预计还会有一些这类变动。”A公募内部人士李宏(化名)对记者透露到,一只基金由若干个基金经理共同管理还是很普遍的,但当前各家公司应该已在着手自查,并进行相应调整了。只是,李宏和公募D等多家公募均对记者反馈,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要求”所说的规定。
按投资策略安排管理人
李懿哲直言:“在监管出手规范后,一拖多虽得到改善,但依然无法杜绝。所以,明确约束的制度非常重要,只有对管理数量进行明确约束,才能真正做到有效规范。”
“一拖多现象的根除,除了寄望于市场行情好转外,基金公司本身也要做出自律约束。”杨德龙指出,虽然监管对基金经理的管理数量还没明确规定,但基金公司应出于基金经理的能力范围考虑,对管理的产品数量进行约束。同时,尽量让基金经理风格与产品定位相匹配。“如果基金经理旗下的产品风格五花八门,确实很难说服投资者。”
在具体解决措施上,业内目前提出了“策略互补”思路。
“离任某只基金后,这些基金经理还会管理其他产品。能者可以多劳,不超出能力范围即可。”李宏说。同时,华南某券商分析人士对记者指出,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单只产品,如果存在策略互补则有其合理性,例如两名基金经理在宏观趋势与个股择时方面各有擅长。
“一只基金若需多个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合理的做法是按照基金投资策略来安排,与基金规模等因素关系不大。”深圳某大型公募内部人士对记者举例说到,该公司一只基金目前最多有3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比如,若基金产品包含“新股申购策略+固收策略+权益投资策略”的,则每个策略配置1位基金经理,一般的股债混合基金则是权益和固收基金经理各配1位,纯固收或纯权益的基金则只配1位基金经理。
实际上,如李懿哲所说,基金公司的核心动力是做大基金规模,基金数量过多反而在成本端不划算。但银行渠道热衷销售新基金,基金公司的营销策略要与之配合。随着第三方平台崛起,基金渠道态势已在发生改变,未来基金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做好业绩吸引增量资金申购存量产品做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