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一遇的变革时期,并引发人才需求的变化。
近日,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张明荣在参加第二届世界高校校友论坛期间表示,目前中国汽车行业人才队伍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尤其是随着“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共享化)加速,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转型对于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
专业人才短缺
“一方面,在新型汽车方面的人才培养增速,但仍无法赶上产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燃油车及内燃机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有所减少,导致汽车人才分配并不均匀,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汽车,人才短缺成为行业常态,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并不匹配。”张明荣表示。
此外,由于受到业绩下滑的影响,包括博世、奥托立夫、舍弗勒及巴斯夫等零部件企业均宣布了5~8%幅度不等的裁员计划,也使许多希望从事汽车行业的潜在人才有所犹豫。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强表示,作为一家企业,若出现了无法盈利的情况,选择通过裁员减少人力成本负担,自然也会影响部分汽车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不过,整体而言,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仍处于紧缺状态,且人才需求正在向专业化、跨界化调整。
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员发布的《中国汽车人才大数据报告》,2017~2018年度,中国汽车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吸引指数为1.046,仅次于互联网及房地产行业,位居行业第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缺口达68万人。
上述报告还显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中,有近50%的专业人才从事电气、机电及软件工程师等中高级技术类工作,而在传统汽车制造人才中,占比最高的则是项目管理类人才,技术工程师岗位的总人才比重不足30%,此外随着网联化与智能化的体现,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的“联姻”不断增多,导致拥有大数据、AI、区块链等其他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汽车行业的需求越来越高。
此外,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在面临“新四化”为代表的深刻变革之下,也存在人才极度匮乏的痛点,并提出目前汽车行业共有七大重点人才工程,应当从新兴产业入手,推进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培养。一家外资零部件企业的高管钱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比于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由于受到产品及企业规模的影响,总体在设计及研发岗位的薪资低于整车企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产业的“一枝独秀”,导致零部件企业的人才吸引成为一大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中国本土企业,外资企业近年来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加剧。例如,丰田汽车与清华大学签约,共同建立清华-丰田联合研究院,就整合产学研等各界力量,发展移动出行、多样化能源、网联汽车等尖端技术。而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也在本科阶段及研究生阶段新设电子信息、智能车辆及先进动力等新型研究方向。
作为老牌动力电池企业,由于LG化学部分工程师跳槽加入SK Innovation(下称“SKI”)所引发的诉讼战也正在进入白热化阶段,近日更是曝出韩国警方针对SKI实施搜捕令的消息,而恒大集团、瑞典Northvolt等企业也在积极吸引来自韩国等国家的动力电池工程师。此外,此前宣布在欧洲地区裁员内燃机业务的博世集团则在上海成立其首个未来驾驶舱技术中心,并曾宣布在2018年增加了近4000名研发人员,占据去年该公司新增员工的近七成。
此外,也有声音对于内燃机行业人才的“断层”提出担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刘淼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内燃机人才市场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但外界对于“禁燃”的渲染和过度反应,导致对于内燃机人才的培养有负面影响,照此下去,不出十年,国内内燃机人才将出现断代,将对汽车工业造成致命打击。而一位在该校攻读发动机动力工程的学生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很多学生认为新能源可以替代内燃机,让很多学生不再选择内燃机专业。
第一财经记者在查阅高招网站发现,目前已经有包括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重点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停止招收内燃机及动力工程专业。刘淼认为,许多学者之所以热衷于研究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源于这些产业尚不处成熟,比较容易得到科研成果,且国家的研究补贴更倾向于新能源。相比之下,内燃机技术成熟,得出新成果需要更多数据积累。
如何破解痛点
钱亮表示,虽然目前国内企业尚无法完全掌握符合“国六”标准的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但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汽车市场还会多种动力并列发展,而受到“国六”标准的施行及环保门槛的提高,包括博世、AVL等更多希望抓住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仍会将拥有内燃机专业背景的人才,纳入到其人才吸引的范围之内,而且,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及电机管理技术,也会用到许多内燃机专业的技术内容,这也说明不同类别的汽车技术有相通之处,内燃机专业或将成为未来汽车工程专业就业的新蓝海。
此前,由一汽解放主导,联合国内外高校、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及燃油供应商共同签署的《新一代燃料“零”排放高效内燃机联合研发协议》在2019世界内燃机大会期间正式启动,这也是中国车企首次在内燃机技术的共同研发工程中起到主导性作用,而张明荣则提出,通过发挥全球知名名校的校友的作用,通过校友会的力量,使更多复合型、跨背景的人才加入汽车行业。
刘淼则认为,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些技术痛点,也与发展时间较短导致的传统技术的积累较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会鼓励很多学生前往零部件企业工作,通过解决一些技术痛点,有利于中国汽车行业在性能技术的匹配可靠性的突破,而在教育内容方面,则更需要基础技术与新发展方向的结合式教育,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汽车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