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2017》出版一年来,这本荟萃第一财经资深产经记者精彩专栏文章的专著收到了很多赞许和好评,有来自业内同行的,更多的是来自商界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们,这些反馈让我们备受鼓舞,因此也有了继续编辑出版《商业·洞察2018》的动力和勇气。
更有意义的是,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再加上记者们自2017年始开始连续不断的专栏写作,使得他们的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提升也有了加速度,从今年选编的专栏文章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这种能力的展现。
另外,这场自2017年开始的实践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第一财经的报道转型,从今年开始,第一财经决定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我在今年《第一财经日报》年初《致读者:深度决定未来》写到:
“亲爱的读者,今天当你刚打开手中的这份报纸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是《第一财经日报》创刊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转型和改版!日报内容将全面转向深度报道和优质观点。除了每天前四个版报道重大事件之外,后八个版将发挥第一财经全球布局以及国内最大规模原创采编团队的优势,围绕当前财经领域重要新闻和话题,提供富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深度报道,包括独家调查、专业分析和重磅研究成果。
这个转变首先和内容需求有关,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快速资讯的能力已经易如反掌,机构媒体的内容优势已经不再是日常新闻的采集和刊发,而是利用规模化的原创团队,提供更多独家新闻、深度调查报道以及专业的解读文章。
在财经新闻领域,这种需求尤其明显,特别是2018年,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冲突引发了巨大的市场震荡和信心冲击,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不断,各种意外不断。在这种持续的变局之中,人们更迫切希望了解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影响?该怎么应对?这种需求对财经媒体也提出了更大挑战,怎样从Breakingnews到Breakingviews?不只是及时告诉人们真相,还要提供更多的观察视角和方法、更多高质量的观点;不只是告诉人们当下经济领域、投资市场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他们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第一财经资深产经记者的专栏文章正是这个重大转型的直接体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这种转型的必要性正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今年二季度中美贸易摩擦激化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们那些熟悉的行业变得无比陌生,我国的芯片研发和制造能力到底有多强?芯片怎么分类?哪类最核心?类似芯片这类情况还存在于多个行业,一旦被“卡脖子”,对那些行业和相关公司的影响有多大?这些行业的产业链是怎样的?哪些在国外?哪些在国内?技术的源头在哪里?市场在哪里?一时间媒体也好,专家也罢,纷纷开始撰文科普那些ABC的问题。在很多专业人士聚集的微信群里,这些问题也基本上难有人能够完全说清。
这个现象其实直接反映出专业媒体的缺位,我们需要反思原先所写的大量新闻报道的价值在哪里,至少在先进技术领域、先进制造业领域,以及从产业链视角对行业进行的报道和研究,媒体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是不足的。
好在这个现象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市场对于专业内容的需求在进一步提升。而我始终又认为,作为国内拥有最多资深财经记者的第一财经,其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般资讯的获取和发布已经不再依靠记者,传播方式和渠道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记者的重心必须转向独家报道、解读性报道和深度报道,机构媒体的优势本来就是记者的覆盖面和专业度,所以作为专业机构媒体的代表,第一财经一定会有更大作为和更大发展空间。还可以期待的是,正因为这种专业报道和深度报道的独特能力,我们就有可能结合新一代传播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为中高端读者和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在通过算法将日常资讯分发到不同人群的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也是机构媒体、专业媒体独特的错位竞争手段。
世界在陷入偏执和孤芳自赏,媒体的作用在打开新的篇章,希望我们这本小书能够见证这个巨变的商业时代,能够帮助财经人群独立思考,穿越迷雾,洞察未来。
第一财经总编辑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杨宇东
写于201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