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刚一个月的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谈及对于自主策略的一些反思。
过去几年间,上汽乘用车销量从不足20万辆攀升至70万辆,其中荣威品牌的销量也攀升至46万辆。然而,随着车市寒冬的冰封大门开启,上汽乘用车销量开始滑坡,2019年前7月累计销量为36.37万辆,同比下降10.66%。
作为上汽乘用车的“开山鼻祖”王晓秋早在2003年上汽集团启动自主品牌项目时就曾担任项目负责人,并兼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参与收购罗孚全系列核心技术产品。2014年7月,王晓秋再度掌舵上汽乘用车。如今,虽然已经升任上汽集团总裁,但他仍然是上汽乘用车的分管领导,肩上的担子丝毫没能减轻。作为一个对于上汽乘用车十分了解,又具有集团资源协调能力的“掌舵者”,王晓秋将会怎样调动和协调资源,将荣威和名爵双品牌推上更高的台阶,是业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不能将阵地拱手让人
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之下,上汽内部的底线是“保住市场占有率”,对于荣威也是如此。“不能将阵地拱手让人”,王晓秋开门见山。作为国内第一大汽车集团旗下上汽自主品牌的掌门人,王晓秋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近两三年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必然会提及自主“洗牌”,并十分清楚这个洗牌期将在2019年前后,为此,荣威从2018年开始就进行产品和市场策略的调整。
比如,改变了过去高举高打的思路,推出入门级的荣威i5、i6等产品,以5、6万元的低价去抢占低线市场,以及加快产品更新迭代的步伐。这些策略让上汽乘用车在2018年销量突破了70万辆,但王晓秋并不十分满意。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对于产品和市场策略的一些反思。“自主品牌的市场淘汰其实在2018年就开始了。我对这块一直看得很清楚,但在具体的做法上还是不够狠。”他还提到,在三缸机的布局和推出的时间节点上,没有更好的审时度势,造成荣威RX3在市场上的碰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另外,在新能源领域,过多的去从技术先进性上发力,过多强调续航以及在技术上更好一点,对于外观等感知性的方面的消费需求却理解不够。
“过去我们过多的站在技术的层面去了解消费者,没有更多的去从用户情感和场景需求上去了解他们。现在我们也在尽快作出调整,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到用户为中心,在技术到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改变用户习惯是一件很愚蠢的事。”王晓秋说。上汽乘用车正在快速调整,一方面延缓三缸机的推出,另一方面推出新的车型RX5 MAX,将智能化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明年上半年还会有新的RX5车型上市。
“上汽集团能对自主品牌的提供很好的支持。”王晓秋谈到,在他履新集团总裁之后,正在考虑通过技术管理委员会,将集团旗下各个板块的技术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和调整。“我们乘用车与商用车的技术中心,以及零部件厂商的技术中心,目前还没有形成合力。要更好地调配资源,花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好处。”他说,自主品牌一定要花最小的代价,协同整合,特别是在日子不好的时候,更要有更高效的产出。
“墙外开花”反哺品牌
协同强大的集团资源,这也是上汽乘用车在寒冬中守住阵地活下去的重要土壤。从去年开始,一些弱势自主品牌已经被边化缘和淘汰,强势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齐齐蚕食市场份额,“活下去”成为所有自主品牌的当务之急。但是,在洗牌完成之后,余下的自主品牌将更加直接的面临与合资的竞争,上汽要如何布局?
低价策略虽然换来市场份额的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利润,同时从长远来看,也并不十分利于品牌的打造。“品牌向上关键要产品向上。”王晓秋认为,他以华为为例,后者品牌向上满足了两大条件:一是产品,二是海外市场的认可。
上汽乘用车想要效仿华为,荣威RX5 MAX是开启上汽乘用车板块高端化又一新起点。王晓秋说,虽然这款车在定价上可能依然会做一些牺牲,但却是完全对标合资的一款产品。同时,他还希望上汽自主能够在海外市场提振销量和口碑,来反哺品牌。新任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的杨晓东,自2014年起就一直在上汽集团国际业务部,分管海外业务。2018年,上汽集团实现整车出口和海外销售27.7万辆,同比增长62.5%。连续三年成为业内第一。今年,上汽集团的海外销量有望达到35万辆。
上汽希望更多利用其在新能源和智能互联等新领域的优势深入海外,比如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市场,名爵EZS电动车的销量已经进入前三,而搭载智能网联的名爵在印度市场接单量已经超过28000辆。上汽明年还将有2~3款车进入欧洲,并将拓展新加坡市场,进一步辐射东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