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登录资本市场的中梁控股(02772.HK,下称“中梁”)交出了喜忧参半的第一份中期业绩报告。
8月22日晚间,中梁发布中期业绩报告。2019年上半年,中梁全口径销售金额达到636.7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8%,结算方面,公司本期实现结算营业收入205.57亿元,同比增长111.2%。
由于较高的结转收入,中梁上半年合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32亿元,同比增长88.4%,毛利润则为50.35亿元。
在利润率方面,中梁毛利率24.5%,净利润率9.2%,较此前几年均有所提升。考虑到中梁曾受益广泛布局三四线城市、以及该等地区楼市上行的红利,结转利率提高顺利成章。
上半年,中梁控股净负债率由年初的58.1%降至43.5%,持续保持行业低位。持有银行结余及现金247.21亿元,短期负债为144.67亿,现金短债比达到1.71。
上市不到一个月,中梁获得标普、惠誉、穆迪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给予B+评级,展望稳定。
标普表示,中梁在长三角地区拥有强劲的销售增长、回款能力及良好的流动性,在未来的12个月内,其合约销售额及收入将继续增长,在改善其融资渠道和成本的同时保持稳定的杠杆。
在土地投资方面,中梁继续保持比较激进的态度。今年上半年,中梁新进入国内18个城市,包括西安、天津、南京、南昌、福州、贵阳、大连等重点二三线城市。新收购的地块共有70幅,新增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810万平方米。截至6月末,中梁土地储备总面积达5300万平方米,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环渤海、海峡西岸五大核心区的23个省份139座城市,项目总数达385个。
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梁新增土地建筑面积及新增土地货值,分别位列行业第7和11位。
依照这样的土地投资节奏,中梁的野心并不止于目前行业20位左右的排位,而是希望在更多城市获得收益。
这家发迹温州的地产商是业内“阿米巴”模式的践行者,通过跟投和授权,快速实现组织裂变。不过,在较为激进的土地投资策略以及紧张的融资背景下,中梁的融资成本是目前已公布中期业绩的TOP30房企中最高的。
根据中报,中梁加权平均债务成本10%,较去年末(成本9.9%)进一步提高。
中梁在半年报中称,本集团上半年融资成本2.5亿,较去年同期上升74%。此外,中梁对21.1亿融资成本进行了资本化处理,较去年同比上涨61%。
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中梁大量融资来源于信托。从中梁的融资渠道看,银行贷款145.6亿,其他借款142.2亿。其中其他借款大量来源于信托通道。
2018年末,中梁曾共合计有109个信托或资产管理计划,未偿还本金总额占借款总额的58.0%。截至2019年3月末,中梁信托多数项目融资成本在10%-12%之间。大部分项目均有股权质押、土地抵押和担保。
上市,原本是中梁寄望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的捷径,绝大多数房企都是通过这一方式解决“找便宜的钱”的问题,但起跑较晚的中梁,运气似乎没有那么好。
不久前,针对近期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银保监会开展了约谈警示。要求其严格落实“房住不炒”的总要求,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现行房地产信托监管要求。
“包括光大等信托都被要求不能有新增融资,并要求适当减少融资规模,而我们公司则要求三季度融资规模不能超过二季度。”一位信托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与此同时,对于房企海外发债规模的严控,也在很大程度上斩断了中梁海外发债拿低成本融资的路径,因为“借新还旧”的总量控制,使得中梁海外债可以腾挪的空间极为有限。
在重要的融资渠道信托融资慢慢收缩之后,这家去年销售突破千亿的房企,依旧会面临更严峻的融资压力。而随着市场下行,该公司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也正面临去化的巨大压力。财务和经营双重负压身,中梁“黑马”的配速恐怕也要下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