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王明山
“我不想把自己的风格局限在某一行业,做资产配置也是如此。因为一旦市场风格出现漂移,我需要有新的标的来承接这部分仓位,所以我要打破行业研究的壁垒,不断寻找新的领域,我寻找的是优质行业中盈利能够持续增长的企业。”柳世庆如是说。
公募基金行业1900多位基金经理,风格迥异,既有专注于消费行业的主题基金经理、又有深耕模型多年的量化基金经理,既有聚焦海外市场的QDII基金经理、也有做大类资产配置的FOF基金经理。在众多基金经理中能够做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并不多,民生加银基金柳世庆便是其中一位。
从卖方到买方、从私募到公募,近十年的行业研究经历,柳世庆逐渐打磨出属于自己的投资法则:即便发现市场风格明显偏移,也不会把过高的仓位配置到一个行业上;即便已经深谙十几个行业,大部分精力仍放在研究新领域上;在景气度稳定或显著上升的行业中,寻找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的公司。
近十年从业经历
研究领域覆盖十余个行业
走出北京大学的校门后,柳世庆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安信证券做宏观研究。回忆起那段研究经历,柳世庆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我金融学硕士的背景做宏观研究并不占优,所以后面我转向了银行、地产研究,但宏观研究的经历锻炼了我对市场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
2013年正式加入民生加银基金后,柳世庆的投研经历迎来一次大的飞跃。正如他自己所言,公募基金有更多研究资源,当时的民生加银基金已拥有比较完备的投研体系,柳世庆的研究领域也从最初的地产行业逐渐向家电、消费、电子、科技等行业延伸。
“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在那三年的时间里,明显感觉自身能力有快速提升。”柳世庆表示。
而当《证券日报》记者问及他的投资风格是否是“自上而下”时,柳世庆却摇了摇头。在他来看,他的投资风格实则是从中观的行业比较出发,在不同的行业之间寻找景气度较好的行业,这样的思路大致能为基金配置近七成的仓位,当然也有一些龙头公司在行业景气度下行时仍有稳定的盈利表现,用柳世庆的话来说便是“你永远无法排除自下而上的风格”。
财务指标其实是一个结果
要寻找变化之前的原因
在随后与柳世庆的交流中,记者逐渐理解了他对于自己投资风格的坚持,在找到理想的投资标的后,这家公司属于哪个行业便不再那么重要,这家公司盈利的增长是来源于消费升级驱动的盈利增长、还是科技进步驱动的盈利增长、或是经营管理改善驱动的盈利增长,也不再那么重要。
“我投资哪个行业,是消费也好是科技也罢,我更看重的是公司财务指标。当然,这个指标不只是盈利,还有利润、营收、现金流等财务指标,至于是哪个行业的哪种驱动我都可以接受,但是核心是我能够看到其财务指标真实发生了向好的变化,并且这个变化是在未来几年可以持续的。”
他进一步补充说道,有些公司在某一季度盈利低于预期,可能存在偶发的、可理解的因素,这些其实可以接受。在他看来,公司的盈利等财务指标其实是最终验证的点,一家公司财务指标的变化实则早有征兆,财务指标的呈现只是一个结果,再后面的结果是股价变化。
“我们要做的是寻找财务指标变化之前的原因,试图理解实际结果与我们预期之间的落差。如果某家公司背后的经营出了问题,或是其所在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我们会重新考量投资这家公司的性价比,考量是否将其剔出我们的选股池。”柳世庆如是说。
克服惰性心理
不断开拓新行业新领域
事实上,公募基金市场中,对单一行业配置比例较高的权益基金不在少数,除了部分投资标的早有限制的主题基金外,也有很多混合型基金高配消费、地产等行业。在采访柳世庆的过程中,《证券日报》记者也明显感觉到他对于行业的了解之深刻。
毋庸置疑,高收益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柳世庆介绍称,每当出现这样选择的时候,会对看好的行业加一定的配置权重,但不会高于25%的仓位。
“我不会对任何一个行业进行如此高集中度的配置。我会想得更多一些,一旦这个行业的行情戛然而止,我是否有新的标的承接这部分仓位,高仓位配置某一行业,很容易出现断档的问题。”柳世庆表示。
这样的投资风格,也敦促柳世庆不断去寻找新的领域,同时还要保持对原有十几个行业的跟踪。柳世庆介绍称,现在大概会拿出70%左右的时间和精力在新领域上,在没有把握前不会去配置这些行业,研究阶段很难产生投资收益。但会持续对新行业、新领域的研究,投资回报需要时间的验证。
由柳世庆管理的民生加银城镇化、民生加银内需增长正是在这样的投资策略下取得了不菲的业绩。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民生加银城镇化、民生加银内需增长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为47.6%、48.26%,远超同类平均收益水平,在同类基金中排名27/1554、22/507,分别获评海通证券四星、五星评级,其成立以来收益率分别达185.78%、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