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
今年以来,宽松、降息似乎已经成为全球货币政策的主旋律。备受关注的美联储是否降息,也将于本周四揭晓。
在此背景下,我国央行是否会跟随降息?多位专家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降息操作大概率不会发生,而下半年降准操作可期。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员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央行在日前重申了货币政策的取向,即“以我为主”。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韧性是足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大概率不会过多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而会保持定力,适时适度地进行针对性逆周期调节,像以前的降息操作大概率不会发生。
结合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金融数据来看,中信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指出,从量的角度来说,不管是M2增速还是社融增速总体保持稳定,M2增速跟名义GDP增速相当,社融增速保持在10%-11%之间。最近几个月,社融增速整体还略有上升,因此量的供给已经比较充分。另外一方面,从价格的角度来看,据央行公布的一季度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略有上升,而且现在整个市场利率的分割还比较大。
因此,明明认为,在此背景下,价格工具使用的必要性增加。我国央行也有必要考虑适当降低政策利率,来引导整个市场利率的下降。
“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总体上处于较宽松状态,今年以来的波动性加大,这与央行更为积极的边际调控不无关系。”陶金表示,降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大概率是定向降准,即针对中小银行和县域银行的准备金率降低。
同时,陶金认为,由于央行着力在下半年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由此公开市场操作将更有效地与信用市场的存贷款利率相连接。因此未来的降息将不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降息,而是通过银行间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的市场化渠道,即央行不进行明确的降息操作,但能够通过逆周期调节达到利率降低的目的。
而中行研究所王有鑫此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持有相似观点。他表示,目前,国内利率市场主要有四种利率,分别是政策利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和企业信贷利率。政策利率已经很少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已经不断走低,如果仅从货币市场利率角度看,降息已经在进行中。
展望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货币政策仍然会坚持稳健的主基调不变,保持松紧适度,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预调微调频率,但不会出现“大水漫灌”的局面。一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明显。从防风险的角度看,也不支持货币政策进一步走向宽松。当然,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有一定的调降空间,但定向降准可能性更大。至于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短期内可能性并不高。更重要的是,应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两轨并一轨”,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逐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