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20年数据首现最高检报告,是怎样的司法信号?

2020-05-26 09:25:45来源:澎湃新闻

马上评丨20年数据首现最高检报告,是怎样的司法信号?

5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两会上做了最高检的工作报告。

这份“年度”工作报告,还给公众“跨年度”的惊喜。工作报告在“努力做优刑事检察”部分,不仅提到去年的检察工作成绩,还专门分析了1999年至2019年20年间的刑事犯罪变化情况。

这种“大跨度”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最高检的工作报告中,报告的附件中还制作了图表,清晰反映了主要犯罪趋势。这种“不寻常”有何深意呢?

先看看,这2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社会的犯罪态势和治安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1999年至2019年,检察机关起诉严重暴力犯罪从16.2万人降至6万人,如今暴力犯罪只相当于20年前的约1/3;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占比,从45.4%降至21.3%,如今80%的罪犯获得的是三年以下的轻刑,“醉驾”取代盗窃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

暴力犯罪少了,重刑率低了,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犯罪多了:扰乱市场秩序犯罪增长19.4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增长34.6倍。这“一升一降”从刑事截面上深刻摹写了中国社会20年来的变化:一方面,“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上升,表明社会治理进入新阶段”。

时代的变化,是司法改革的契机,也是检察机关理念更新的契机。

以往,社会上更多认为检察官就是“捕、诉、打、严”,检察官要追求高立案率、高羁押率、高起诉率、高判刑率。但是,在轻微刑事犯罪大幅攀升、占据比例不断抬高的情况下,贯彻谦抑慎刑司法理念则尤显重要,“少捕慎诉”亟待有效落实:去年检察院共对涉嫌犯罪但无需逮捕的决定不批捕113785人,对犯罪情节轻微、依法可不判处刑罚的决定不起诉144154人,对侦查、审判中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建议取保候审75457人,较5年前分别上升32%、167%、279%。

坦诚晒出不批捕、不起诉、取保候审的“成绩单”,说明检察机关拿出了司法智慧和担当,来因应时代主题的切换,这也需要全社会法治共识的提升:依法严惩重判是法治,依法“少捕慎诉”是法治的进阶。

另一方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铺开,去年12月适用率达83.1%,一审服判率96.2%,检察官指控、证明犯罪的主导责任日益突显。

中国法治环境“轻舟已过万重山”,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中国的最高法律监督机关,不拘泥于“年度报告”的程式,而是放在“中观尺度”下回顾中国的法治进程、犯罪态势的改变,用“硬核的数据”让公众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中国的治安环境是安全的,社会是稳定的,这是中国人值得自豪和自信的地方。

这份写进最高检工作报告里的20年的刑事数据回顾,不仅是“成绩单”,更是司法政策的新风向标,是为了更好满足公众对正义的获得感,检察机关自我加压、自我驱动转型“说明书”。

社会治安好了,暴力犯罪少了,扰乱市场秩序犯罪等新型犯罪多了,人民对司法公正有了更深层次的期待,那么,检察机关的办案理念,就需要转变:“坚决摒弃偏爱从重从严的传统实践,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既要做犯罪的追诉者,也要做无辜的保护者”。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因应刑事犯罪形势变化,调整检察官角色定位,“惩治犯罪与保护无辜并重”,这是历史数据趋势的指向,是时代主题切换的必然,更是为了满足公众于公正的升级需求。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