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设在该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历经近3年的医-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发出新型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系统及手术导航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临床应用转化研究。
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术切除,精准、有效的肿瘤切除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而新兴的光学分子影像技术为图像引导手术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等学者进行众多研究,试图在活体上用荧光成像方法“点亮”肿瘤,解决肿瘤标识问题,开启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在手术导航领域应用的先河。同时,科学家们持续探索如何将荧光成像技术用于解决临床问题,但一直面临诸多挑战。
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在成功研发出新型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系统及手术导航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荧光探针吲哚菁绿(ICG),开展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在人体肝癌成像上的应用,解决了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临床转化的问题。
临床应用研究发现,该技术可以术中发现其他影像模态难以发现的肝癌微小病灶和转移灶,显著提高手术切除的准确性。
中国科学家完成的这项重要医工交叉领域研究成果论文,近期已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胡振华研究员,通讯作者为田捷研究员。
国际同行对该成果论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经历10年的基础研究,终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用于临床,这为它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开启了大门,最终将造福患者。(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