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新年到来,全国将有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
自此,除了部分深度贫困地区,我国大多数贫困县将进入“后摘帽时代”。
多个贫困地区的扶贫干部反映,中央明确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给各地巩固脱贫成效以极大信心。
从更长远来看,产业如何发展、队伍如何建设、政策如何调整,这三大攻坚点将成为各摘帽地区面临的紧迫问题。
2018年11月8日,在广西融安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韦小东(中)在仓库里把分拣好的金桔打包。新华社发(黎寒池 摄)
产业如何延续发展?
冬日气温居高不下,看着仓库里囤积的柑橘,中部某贫困村驻村扶贫队长眉头紧锁。5年前,当地集中力量发展扶贫产业,选择种植柑橘。
前两年产量不大,帮扶单位出面解决销售问题,在内部鼓励全体职工“消化”。不过,随着柑橘丰产期到来,帮扶单位内部已经不能完全消化。不少柑橘没卖出去,成为驻村扶贫干部和种植户心中的结。眼看年关将近,扶贫队长心急如焚。
扶贫队长对半月谈记者说,他们最担心的是,如果哪天驻村扶贫队撤走了,到时候“卖难”问题恐怕会更突出。
在此前多次调查中,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受技术缺乏、管理不善、市场开发难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的扶贫产业发展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增收效果,一些过去的“明星项目”甚至“关门大吉”。
南方某县一贫困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下,前些年发展了蔬菜产业,还与当地一家大型零售企业签了长期供销协议,基本解决了销售问题。这个项目当时屡屡登上媒体版面,成为扶贫“明星”。但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利润偏低,这300多亩蔬菜基地只生产两年多就停产了。村支书坦言:“主要还是缺乏人才,留守村民年纪偏大,对管理和市场都不太懂。”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一些外部项目、资金等资源进入贫困村,未能实现与乡村有机体融合,让扶贫项目成为“项目孤岛”,使得扶贫效果打折扣或扶贫资金打水漂。
广西融安金桔是当地的致富果,图为融安县一家电商企业员工在分拣金桔。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多名基层干部表示,扶贫产业如果打好了特色牌、培养了本地能人、发动了群众充分参与、引入了规模企业带动等,发展势头都还不错,但如果是帮扶单位大包大揽、缺乏本地能人出资入股、贫困群众被动参与的产业,运转可能就比较艰难,在“后摘帽时代”也将成为地方的难题。
人才队伍如何建设?
一名镇党委书记告诉半月谈记者,随着农历新年临近,青壮年最近都在陆续返乡,他特意增加了进村频率,挨家挨户走访。“只要看到综合素质还不错的青壮年,我就赶紧留电话、加微信,争取把人留在村里,组织培养。”
他“深谋远虑”的背后,藏着各贫困地区“后摘帽时代”面临的另一个难题:贫困户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不善于经营、收入来源单一。
目前,在后盾单位、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部分贫困村还能组织起来发展产业,也能配合村级管理的各项事务。等到扶贫结束,如何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来进行产业调整,如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产品升级,如何对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未来做一个科学规划,完全依靠这些刚脱贫的贫困群众是很难做到的,必须有一支优秀可靠的村干部队伍来带动。
半月谈记者近期到一个贫困村采访,这个村在一家国企的帮扶下,大棚蔬菜产业发展势头不错,每年都能给每户贫困户数千元的分红,是当地扶贫的“明星村”。驻村扶贫队队长在村里干了3年,带着扶贫队员一手把蔬菜产业做大。不过,在他看来,目前村里的产业发展势头能否维持,还有很大变数。他非常担忧:“村子位置太偏,年轻一点的都出去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50多岁的人都是‘小伙子’,我们工作队走了,谁来接这个担子?谁能保证这个产业能继续发展下去?”
乡村人才的缺乏,不仅限于村干部,还包括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不少贫困地区,年纪偏大和能力偏弱的村医、流动性大的乡村教师队伍,都会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成效。
广西行政学院教授凌经球认为,目前一些地区扶贫成绩斐然,跟驻村干部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一些基层组织建设尚嫌不够,对脱贫成效的巩固是极大的挑战,需要高度重视脱贫村的组织建设。
“悬崖效应”如何化解?
中部某贫困村是一个水库移民大村。近年来,大部分村民搬迁到县城,不在水库移民之列的贫困户也基本通过易地搬迁搬到集镇。但是,滞留在大山里的几十户非贫户由于公益林禁止开发、水源保护禁止养殖、水田旱地匮乏等因素,如今面临着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的窘境,成为最没有发展信心的新“贫困户”,普遍心态失衡。
这些村民心有怨气:“比我懒的贫困户现在个个比我过得好。勤劳有错!真的心寒。”“贫困户1万元就能得一套城里值好几十万的150平方米房子,等于白送,我一辈子也买不起。”“能不能给我评个贫困户?我也可以好吃懒做的”……
这不是个例,在不少贫困村特别是深度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收入差距、家庭光景差距并不大,部分非贫群众往往平时比较勤劳,靠自己的双手较早脱离贫困。近年来,扶贫政策“悬崖效应”凸显,看着不靠自己勤劳脱贫甚至好吃懒做的村民,一眨眼超过自己,不费力气就能获得自己奋斗一辈子买不起的房子,非贫困户心态失衡成为必然。
内生动力 新华社发(朱慧卿 作)
某贫困县县长说,全县有220多个村,其中贫困村约70个,过去这些年,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这70个贫困村,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这个地处偏远山区的贫困县而言,多数村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过去的非贫困村如今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反倒成为“后进”。
因此,接下来两年,必须把处于“贫困与非贫困边界地带”的村作为重点,改善其建设和发展,修复这种不平衡。这位县长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这些处于边界地带的村,没有专项扶持资金,即使向上级去争取,估计支持力度相对也不大,地方财力有限,无法靠自身解决问题,很让人头疼。”
凌经球建议,着力化解“悬崖效应”,帮助“边缘村”“边缘人口”改变贫困现状,弥补这种不均衡,要求各贫困地区政府在加大帮扶、引入市场力量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上有更多作为。
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1期
半月谈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