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作为占全国不到0.3%土地的城市,创造了全国近0.92%生产总值和4.4%的进出口总额,贡献了全国1.6%的税收。
2019年6月,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报告显示,东莞排名较往年上升三位,首次进入全国10强。
2018年,东莞有着工业企业数17.4万户,非公工业企业数17.3万户,民营工业企业数16.1万户,形成了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综合配套率超过90%。
“东莞塞车,世界制造告急”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三来一补”模式的诞生,开创了东莞奇迹。
改革开放前,东莞还只是个农业县城,农业劳动人口超过80%。除莞香、莞草、烟花爆竹等手工作坊,工业领域几乎一片空白,工业企业不足400家。
1978年7月15日,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允许广东、福建等地试行“三来一补”,而东莞则是广东五个试行县之一。所谓“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最早嗅到政策先机的是港资企业。1978年9月15日,东莞首个“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虎门。低廉的人力成本和交通优势吸引了众多港商前来观摩,并决定投资建厂。
为进一步吸引外资企业,同年12月,东莞组建了“对外来料加工装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该部门可以全权审批150万美元以下的对外加工项目,并办理所有手续。198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同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
一时间,台商蜂拥而至,制鞋和电子产业也开始在东莞生根落地。
随着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向东莞转移,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也跟着涌入东莞。政策吸引了愈来愈多外资企业入驻东莞,同时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增加,除吸收本地工人外,又吸引了更多的外地人口。
据东莞市统计信息局数据显示,1990年,东莞户籍人口约132万,外来暂住人口约66万,而到2006年,其外来暂住人口激增至587万。
外来人口的增多丰富了东莞廉价劳动力,又吸引以劳动力为指向的企业入驻。两者相互作用,东莞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1978年到2008年,东莞GDP从6.11亿元增长至3715.6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8%。
1996年到2002年,东莞的出口总值连续七年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和上海。但高达450%的外贸依存度,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突如提来,国外订单大幅下滑,人力成本攀升。以贴牌生产业务为主的东莞企业,面临着没有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亦没有市场渠道的尴尬局面,纷纷选择关停或者外迁。
2009年一季度,东莞经济增速甚至跌至-2.3%。
外部需求不振带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增长停滞迫使东莞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机器换人、设备联网、企业上云等技术革新,激发了制造企业的创新热情,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经历着一场变革。
2016年12月,东莞提出“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目标,并强调在经济转型、结构优化基础上实现万亿元。次年,东莞提出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从政策要素、产业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等多个维度,支持企业倍增发展。该计划包含20条新政策,被媒体喻为“史上含金量最大扶企新政出台”。
2019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与去年一样,东莞在全国285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另一个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中,东莞被定位为国际制造中心。它也是中国唯一一个被三个一线城市包围的城市。
地缘、产业配套和成本等优势,使得东莞成为深圳产业外溢的理想地。2014年,华为终端落子松山湖,19年将研发总部迁入东莞;2015年,大疆在松山湖启动总部建设;2017年,蓝思科技、康佳集团相继在莞扩军……
为紧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2018年7月,东莞市发改局发布《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提出着力培植和扶持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构筑东莞产业体系新支柱。
2019年,东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42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21.3%,新材料制造业增长5.1%,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15.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883.32亿元,增长20.6%。
从产业架构看,东莞的第一产业占比极低,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第二产业增加值和投资值增幅均高于第三产业。
2019年最新出炉的广东制造业500强中,东莞增速领跑,总量排名全省第三。
因劳动密集型产业兴旺,东莞曾是数百万进城务工人员向往的目的地。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逝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变革,东莞对专业人才的渴求日益剧增。
2018年9月3日,东莞对外发布《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引进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工匠精英,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等目标,并配套诸多创新举措,试图构建一个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一系列举措下,东莞开始逐步摆脱了过度依赖外资的模式。2008年到2018年的这十年间,东莞民营经济有赶超外资势头。
2019年,东莞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105.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9.5%。另外,东莞六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七成的税收都来自于民营经济的“贡献”。
华尔街日报曾评论认为,“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地区生产总值仅6亿元的农业县,发展成经济总量超7000亿元的现代制造业名城,东莞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巨变的生动缩影。”
2019年,东莞GDP已经跨越9000亿大关。现在看来,跻身万亿俱乐部或许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