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庄滨滨 李国亮 上海报道
漫步在上海杨浦区滨江“绿之丘”建筑空间的U型观景廊道,远处的江景一览无余,目之所及处,陆家嘴上海中心等高层建筑清晰可见;近处,中庭的旋转长梯造型独特,绿植层次多变,可谓是步步是景,让人流连忘返。
谁能想到,这个充满设计感的建筑是同济大学设计团队由一个烟草仓库“拆出来的”。“当时,烟草仓库要拆除,我们的设计团队像做雕刻一样层层削切,将原有的方形建筑的结构体系展露出来,叠加建筑功能和绿化植被,留住了城市的记忆。”设计师之一李雪峰告诉记者。
恰如“绿之丘”的嬗变,百年工业老城区杨浦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城市面貌、民生治理等方面都在发生着飞跃式的变化。
“绿之丘”的旋转长梯。
(小标题)“工业杨浦”变为“创新杨浦”
第一家自来水厂、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煤气厂……我国民族工业的十三个第一由上海杨浦区创造。如果你对这些不太了解,那么上海牌手表、中华牌香烟、回力运动鞋,这些人尽皆知的国货品牌,也是在杨浦诞生的,足以见得杨浦的工业地位。
进入新世纪,杨浦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上经历过阵痛,面对老工业城区转型的世界性难题,杨浦一直在“寻路”。没有土地增量资源的情况下,杨浦尝试过大市政拉动、导入大量人口、高强度建设住宅区等多种方式,都没有成功。
老工业城区转型就无路可走了吗?杨浦将转型的目光投向区域内的高校,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型。进入新世纪,杨浦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促进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成功实现了“创新杨浦”的转型升级,先后被确定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城区。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推介杨浦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情况。
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表示,杨浦始终坚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前端助力区域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大力支持北斗位置服务平台、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平台等一批重点平台建设。末端把研发作为产业来做,把技术作为商品来做,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作用,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平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杨浦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年被国务院表彰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上海唯一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区。
(小标题)“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
每到夜晚,很多居住在杨浦滨江附近的居民都会到滨江岸线散步、游玩。凭江临风,不仅可以听见江水拍打堤岸,在绿植丛生的步道上感受大自然的乐趣,还能穿梭在充满历史感的工厂遗迹,打卡艺术馆、咖啡厅等类似“绿之丘”一样的网红建筑。
杨浦拥有上海中心城区最长的15.5公里滨江岸线,是“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在改造滨江岸线时,杨浦着力打造有文化、有特色、有韵味的近代工业历史文脉,注重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功能植入,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去年9月,5.5公里的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7处、12栋、7万平方米历史建筑,数百件的工业遗存,电站辅机厂、新一棉、制皂厂、杨树浦煤气厂、杨树浦发电厂等百年工业遗迹随之亮相,白天芳草鲜美,夜晚奇幻瑰丽,杨浦滨江的变化愈发赏心悦目。
据杨浦区滨江办常务副主任左卫东介绍,在滨江公共空间方面,杨浦将积极建设两个国家级示范区,一是把滨江公共空间历史保留建筑活化利用,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复价值的理念,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第二个是按照绿色生态理念,把公共空间继续打造成为让老百姓适宜的生活空间,争创上海市公园城市示范区。
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说,我们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将杨浦滨江打造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分阶段目标为:到2020年底,实现秀带展新貌,公共空间品质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旧区改造加速推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持续优化,做到街区宜漫步、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到2021年,以世界技能大赛召开为契机,全力打造世界级会客厅,新增2—3处标志性文化、体育、旅游设施,举办若干场重大节事活动,吸引世界目光聚焦杨浦滨江。到2022年,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成为新时代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建成一批产业载体,集聚一批特色产业,引进一批创新人才,每年吸引1—2家旗帜性、引领性、龙头性的国内外企业落地。
(小标题)“陌邻家园”变为“睦邻家园”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一走进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阜新路睦邻中心,一曲充满年代感的《洪湖水浪打浪》旋律悠然传出。原来,社区的老年歌唱爱好者们正在放声高歌。“我们这里有群贤厅、棋艺轩、国球馆、手艺坊、智萌轩等,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居民的需求。各级领导也经常来问计问需,解群众难题,还有高校志愿者,为社区提供服务。”四平路街道社区自治办工作人员陈心告诉记者。
同济大学和四平路街道共同打造的未来生活公共空间。
这个社区不光邻里关系融洽,社区环境也由之前的脏乱差,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原来,街道和同济大学在社区共同开展公共空间创新活动。来自高校的设计师们把创新基地搬进了社区,声音实验室、时尚实验室、材料实验室、3D实验室、创意机器人实验室、咖啡实验室等等涵盖未来生活各个领域的未来创新实验室在社区诞生,公共空间不仅成了高校的科研转化平台,也成了供周边居民参观、休闲的公共空间。
“社区是一个被严重忽视的城市创新策源地,因为它贴近问题,具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拥有各种跨学科的行动者,具备了所有科创中心策源地拥有的特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告诉记者。
在杨浦区殷行街道市民健康促进中心,这里拥有上海首家以党建融合为特色的市民健康党群服务站,居民都叫这里“红色健身房”。“花99元办月卡,可以体验中心的各种健康器械,测体质、改善睡眠、舞蹈培训,很方便。”62岁的滕女士患有糖尿病,每天她都会来中心体验健康器械。截至目前,这里已经服务社区居民超21万人次。
殷行街道居民正在体验健身器材。
这两个街道的场景只是杨浦区弘扬睦邻精神,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睦邻家园建设的缩影。通过创新党建引领、凝聚协同治理合力,杨浦已建成60个睦邻中心,形成了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一个睦邻中心,每个睦邻中心至少有10个以上服务项目的“1510”睦邻服务圈。
“我们将把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穿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把杨浦滨江作为我们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区域,作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核心区域。”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