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12日电新一轮强降水已经在北方多地展开,华北地区12日降水将达到鼎盛。气象监测显示,这将是京津冀地区今年汛期以来的最强降水。同时,受强降雨影响,河北、北京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资料图:8月9日晚,北京市民冒雨涉水出行。当日,北京气象台发布18时至23时降水量(毫米):全市平均17.9,城区平均28.1。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华北汛期以来最强降雨将达鼎盛 影响范围广强度大
上一轮强对流天气还没走多远,新一轮强降水过程已经在北方地区施展拳脚,而且,这轮强降水过程不容小觑。
中央气象台预计,11日夜间至13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黄淮等地有一次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8月11日20时至12日20时,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四川盆地中西部、河北中南部、北京、天津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上述地区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8月11日18时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11日在通气会上分析,本轮降雨具有影响范围广,强度较强,自西向东移动等特点。本轮强降雨10日从甘肃、宁夏、陕西开始,扩展到山西、河北,并在13号到达辽宁等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局地日降雨量不排除会达到200毫米以上,这次过程是今年京津冀和辽宁附近区域入汛以来的最强降水。
以北京为例,全市主要降雨时段为12日中午到夜间,13日早晨降雨逐渐减弱结束;预计全市平均降雨量40~80毫米,西部、北部沿山一带局地可能达到200毫米以上,最大小时雨强可达80~100毫米,降雨期间伴有雷电和局地短时大风。北京市气象台8月11日17时40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8月11日,受持续特大暴雨袭击,四川省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道路积水最深1.5米。图为受暴雨袭击的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付勇 摄三预警齐发!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高
强降雨影响下,地质灾害和山洪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当前,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齐发。
从预警地区范围来看,四川盆地和北京西南部需要重点防范各类气象灾害。
中央气象台已于8月11日18时发布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受降雨影响,预计8月11日20时至12日20时,河北西部、北京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发生中小河流洪水的气象风险较高(黄色预警),其中,四川盆地局部地区发生中小河流洪水的气象风险很高(红色预警)。
同时,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8月11日18时联合发布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预计8月11日20时至8月12日20时,四川中北部、甘肃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大(橙色预警),四川中部局地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很大(红色预警)。
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也于8月11日18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计,8月11日20时至8月12日20时,四川中部和北部、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北京西南部、河北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较高(黄色预警)。
北京市防汛指挥部11日发布提示,12日早晨至夜间北京将有大到暴雨,倡议各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居家办公,建议市民减少出行,停放车辆注意安全,避免到山区、景区、河边和危险地带。建议全市在建工地停止施工。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市气象局已于8月11日20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未来48小时,北京市山区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
受强降雨影响,八达岭长城及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也发布消息表示,从12日0时至12日24时,八达岭长城、八达岭水关长城、八达岭古长城以及圆明园遗址公园等景区将暂停营业,停止一切旅游接待活动。
资料图:8月9日晚,北京市民冒雨涉水出行。当日,北京气象台发布18时至23时降水量(毫米):全市平均17.9,城区平均28.1。大部地区出现7、8级阵风,局地达9到11级。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本周末北方还有一轮强降雨天气
接连的几次强对流天气让北方不少网友感到疑惑:这样的气候状况正常吗?
张涛分析,今年以来,强降雨、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实际上这样的天气在中国每年都会大范围发生,受主雨带位置移动的影响,华南、江南、华北东北会先后迎来强降水;而受副高控制的地方,也会面临长时间的高温或者干旱,这是长期存在的气候现象。
不过,今年以来的天气状况确实表现的比较极端,与常年平均情况相比较而言,处于偏向异常的方向。最终异常到什么程度还要进行评估,但从今年前期的汛情来看,应该是属于比较极端的。
气象监测显示,本月15号到17号,北方地区还将有一次降水过程,目前看起来强度稍弱一点,但也存在比较大的变数。
专家提醒公众,山区和浅山区存在发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尽量避免前往山区的危险地带、河道、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提高次生灾害和强对流天气的防范意识。短时强降水和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对城市运行、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产生影响,公众尽量减少出行,不要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临时搭建物或大树下方停留。(完)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