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基层组织布局、结构和运行模式,青岛以组织振兴统领乡村全面振兴——
“一统领三融合”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资料:赵洪杰 制图:于海员
7月24日临近中午,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村民王少尉还在葡萄地里忙着修剪枝蔓:“今年我种的是新品种‘阳光玫瑰’,亩产量在3000斤左右,一亩地毛收入45000元。”
沟东新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5个村中,过去4个是省定贫困村。而如今,“抱团”发展的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休闲度假的“打卡圣地”。
之前,沟东村“一枝独秀”。“俺村是库区整体移民村,土地少,如何在有限土地上产生最大收益,让村民富起来?”10年前,这个问题萦绕在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高维玉心头。他带领支部党员外出调研,先后5次召开党支部会议,最终决定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耐贮存的新型葡萄品种——克瑞森葡萄。几年后,葡萄基地发展到400亩,家家户户种葡萄,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周边村庄对沟东村的变化羡慕不已。去年莱西市推进村庄建制调整,玉池村的村干部找到高维玉说:“老高,俺村想跟着你种葡萄。”徐家寨、青峰岭、南埠村的村干部也纷纷响应。很快,5个村顺利地调整为沟东新村。高维玉走马上任新村党总支书记。
新村成立后纵向构建起“新村党总支—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链条,横向成立葡萄产业、乡村旅游、社会治理、乡风文明、老年协会5个功能型党小组,由支部委员担任党小组长,完成了党组织区域整合、党员分类管理。
区域性党支部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借助资源整合后带来的新发展空间,延伸发展“阳光玫瑰”“玫瑰香”等8个葡萄品种,在过去5个村地盘上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发展无核葡萄基地12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形成6000余亩的无核葡萄产业集群。乡村旅游党小组依托葡萄产业做好乡村旅游的文章,去年承接了青岛·莱西第三届大沽河国际休闲节活动,累计吸引游客6万余人,销售葡萄17万余斤。
沟东新村的嬗变是青岛农村基层党组织区域化重构效果显著的生动诠释。
近些年来,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困扰着乡村: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心化愈发凸显。在农业大县莱西,农村空心率较高,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后继乏人。
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学俊说,从深刻变动的农村经济结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出发,青岛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在704个社区全面构建起“镇党委—新村(社区)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新架构中,原有的村庄、行业壁垒被打破,产业、治理等专业型党组织建立起来,党组织触角向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社会服务一线延伸,有效解决了部分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农村传统组织体系中,往往在镇村之间设有管区党总支。管区党总支主要负责上传下达,区域领导作用较弱。胶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于福文介绍,为强化这一级党组织功能,胶州市将管区党总支全部调整为农村片区联合党委,辖区内的村级组织、群团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党组织,全部划归管区党委管理。
基层党组织整合重构的目的是实现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青岛即墨区灵山镇养生谷社区近年先后引进了修正药业、乐氏同仁等一批龙头企业,规划布局了花卉种植、中草药种植加工等产业园区,目前辖区内7个村庄的土地流转比例超过91%。“通过社区党委整合区域内的土地、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有利于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解决单个村庄资源少、整合难,群众分散生产效益差等问题。”灵山镇党委书记修振爱说。
组织重构有力管事,集体经济壮大有钱办事,解决了乡村治理最具根本性的两个难题。推进事务区域共商,推动村民自治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转变,推动乡村服务融合,成为青岛深化拓展“莱西经验”的最新方向。
为推进区域事务,青岛在镇设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由镇党委书记作为召集人,吸纳驻镇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规模较大的两新组织作为成员;在农村社区或新村设立共建议事会,由农村社区党委或新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召集人,吸纳区域内两新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干部、具有较高威望农村优秀人才等作为成员。制定议事规则,民主协商议事,及时共同研究沟通区域内重大事项,解决难点问题。
“我们村有个160米长的大沟,村里想填平,建个文化广场,但又没那么多钱。”平度市田庄镇驻地社区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李霞犯了愁。在镇党委组织的民主协商议事会上,驻地社区党委和两新组织综合党委代表坐在一起,难办的事商量着办,问题迎刃而解:潍莱铁路施工过程中挖出了很多土方,也愁着无处清运,正好派上用场。去年,在中建铁路潍莱高铁项目党支部书记何新帮助下,幸福村填了3500立方米的土,把臭水沟变成了大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