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和新冠病毒一起“过日子”
张文宏谈疫情防控新常态策略
2020年过半,新冠疫情依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中国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率先走出新冠病毒疫情暴发的“至暗时刻”,在国际上最早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中国经验”不仅包括医务工作者的无私付出和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还蕴藏着尊重科学规律、践行科学精神。昨天下午,首度走出上海、走入长三角的新民科学咖啡馆,特邀张文宏教授在昆山主讲《全球新冠疫情发展态势和中国抗疫新常态策略》,并透彻解析了中国疫情防控中的“科学之道”。
“中国答卷”:早发现 尽追踪
随着中国逐步走出新冠疫情阴霾,防疫“答卷”中的经验和方法,成为全球医学科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几个月,张文宏在不同场合与许多国外专家、民众等,就疫情展开几十场的交流和对话。美国防疫专家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如此出色地控制住新冠疫情的蔓延,主要原因是什么?”张文宏坦言,中国防控政策快速有效的重要原因是,防控举措科学得当,抓住了流行病传播的科学规律,也就是应检尽检,发现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就果断隔离。
其实,就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和实际检测数量来说,美国的检测能力很强大,覆盖人群一度超过中国。但令人困惑的是大量检测并未带来对疫情的有效控制。“那是因为核酸检测后,没有及时隔离。”张文宏说,对疫情最好的控制方式是早发现、尽追踪,“一旦发现病例,所有密接者都要追踪到。所以,上海在这次疫情过程中,自始至终样本量很小,没有形成流行病学上一次特征显著的波峰。”
一旦样本量增多,出现暴发态势,密接者几何级增长,跟踪就无法做到了。面对疫情可能出现的大暴发,科学应对之道,就是大量检测、彻底隔离,“如果不隔离,检测也是没有用的。”1月23日,中国政府果断决定“武汉封城”,其英明之处就在于此。它不仅尊重流行病发展过程中的科学规律,将“武汉隔离”;而且在武汉“封城”的那段时间里,针对不同患者及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隔离方法。“火神山”“雷神山”集中收治重症患者,其他医院集中医疗资源应收尽收确诊患者,方舱医院则集中隔离轻症患者。同时,还开辟了酒店,专门隔离密切接触者和来自重点地区的人群等。
“群体免疫”:病死多 难承受
新冠疫情刚登陆欧洲时,英国曾提出“群体免疫”。人群获得群体免疫的方式有两种:自然感染和接种疫苗。
在人群中,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通常需要感染率至少达到50%以上。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特别快,“群体免疫”的感染率可能需要60%以上,才能有效阻断传播。目前,即便在欧洲感染率最高的地区,感染人群也只占10%,离“群体免疫”标准还十分遥远。然而,在“群体免疫”尚未实现时,高病死率和医疗资源挤兑,已让喊出“群体免疫”的国家无法承受。“在所谓的‘群体免疫’中,第一个受伤的必是老年人,而欧洲很多国家恰恰是高度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新冠肺炎在英国和法国的病死率分别为14%和15%左右。若通过自然感染全面获得“群体免疫”,那么这两个国家的病死患者将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数字。后来,英国用实际行动说明,“他们受不了,通过全民生一场大病来获得群体免疫,代价太大”。
如今,欧洲疫情开始好转,不是因为“群体免疫”,而正是因为放弃了“群体免疫”——欧洲国家主要采用延长“社交距离”并建议佩戴口罩。经过漫长的疫情封闭之后,欧盟决定于7月1日起向其外部的“14+1”国开放边界。
“疫情反弹”:反应快 防控准
疫情正在好转,防疫仍在路上。就在上个月,北京“新发地”突然拉响了疫情反弹的警报。不过很快,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北京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张文宏认为,在疫情尚未彻底过去的当下,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散发病例。面对“小反弹”,此次北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快速反应,不漏掉一个病人;精准防控,城市经济不停摆。而其中,北京能迅速扩大检测范围,又是从武汉获得的经验。
目前,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抗体药物和阻断传播环节的新冠疫苗,国内外正在多条技术路线上多管齐下,最快有望明年大规模上市。那么今冬明春,百姓日常生活和城市经济运行都要做好“与病毒共舞”的准备,以应对国际上秋冬季节疫情反弹。“人类是智慧的。事实上,在很多国家,人们都已经学着与新冠病毒一起‘过日子’。”张文宏建议,充分借鉴北京经验,通过遍布全市的发热门诊和哨点门诊,第一时间捕捉新冠患者的行迹;然后,通过深入彻底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快速及时的大规模检测,找到每一位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积极采取科学到位的隔离措施。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项新技术,做到精准防控,采取有限关闭策略,保证经济不停摆。
由上海市科协和新民晚报联合举办的本期新民科学咖啡馆,获得了上海市医师协会和医学会的大力支持,同时也体现了上海与昆山深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共享科普资源,共同抗击疫情。
本报记者 马亚宁 董纯蕾 【编辑:田博群】